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人民日报》:中医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1970-01-01 08:33220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

生意社2月22日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
 
  中医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追求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智慧,彰显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日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她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理念,“通变”、“和合”的整体思维,还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修养等,在中医理法方药中都有着鲜活的体现。中医的哲学思维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为核心,强调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动态平衡观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疾病的发生是阴阳“两者不和”所致,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人体平衡状态。
 
  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把中华文化应用于认识健康与疾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的许多理念受《周易》影响,并逐步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吸收了自然科学成果,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有关医德的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主中庸、倡中和”、“仁者寿”的理念,形成中医道德养生文化;中医学许多养生方法、技术和丸散膏丹的炮制又与佛家、道家文化密切相关。佛家“禅定”,道家“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与重视“精、气、神”的练气、保精、存神的养生方法以及倡导内丹(静功)、导引(动功)等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其诊治疾病体现了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与中和思维。可以说,历代中医名著的问世与重要中医理论的形成,既汲取当代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又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
 
  中医学史上,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这其中,既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学大家,也有许多著名的跨文化学者。如亦道亦医者葛洪、孙思邈,亦僧亦医者鉴真、慎柔,亦儒亦医者朱丹溪、陈修园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诊疗技术与中医理论的时代创新,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与中华优秀文化水乳交融,从医家到病人,从养生到治病,从理论到实践,历史上形成了广泛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共识,使其经几千年历史而不衰。因此,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必须重视发挥中医这一载体的特殊作用。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早期干预的个体化诊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的呼声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越发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追求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智慧,彰显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日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弘扬中医文化,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中医,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承中创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科学推广中医知识,提高社会对中医知识的认知度,还要采取民众看得见、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中医专家走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通过为广大民众普及中医防病治病知识和方法技术,使民众了解中医药人文信息,掌握中医药防病治病方法,熟悉中医防病治病理念,冬病夏治机理、煎药流程、理疗途径、针灸推拿作用、中药膏服用方法与中医养生知识等,营造社会重视中医药的良好氛围。
 
  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全球社会经济进步、人类生存环境、健康观念、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变化,一方面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对中医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科学规划中医国际发展战略,探索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渠道,打造中医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和传播,夯实人才队伍,推进自主创新,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及其与西药的互补性,使中医与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为促进人类健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2)
(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7.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

0评论2017-06-12791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1)
按照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

0评论2017-06-12840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
三、重点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

0评论2017-06-12856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0评论2017-06-12779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4)
三、完善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

0评论2017-04-24816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3)
(三)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各地根据康复服务资源配置需求,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

0评论2017-04-24839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

0评论2017-04-24397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1)
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

0评论2017-04-244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规划》编制及

0评论2017-04-24382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5)
二十九、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

0评论2017-04-2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