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5月4日讯
用优质原料,必然提高成本,但在药品招标时却低价唯先,让很多品牌药企苦不堪言。一些药厂负责人向记者反映,板蓝根、感冒退热冲剂等沪产经典老药,就因无法承受低价之痛,已停产几年。“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给药品生产使用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双信封制”存在问题
李强(化名)是上海一家知名药企的销售部经理,入行近30年,负责药品投标工作。他介绍,纳入基本药物制度的药品都要通过招标采购。目前几乎各地都执行招标“双信封制”,即投标人要将投标报价和工程量清单密封在一个信封中,技术文件密封在另一个信封中。在开标前,两个信封同时提交招标人。
“当初实行招投标机制,主要目的是降价,让群众得实惠,但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李强坦言,在技术质量上,“双信封制”要求药企必须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但这是我国所有药企准许生产的最低门槛。技术标的筛选功能形同虚设,只能看商务标,即药企报价。招标结果最终由报价决定,价低者中。“有些药的中标价远低于我们的成本,实在做不了。”
现在上海市民去药店买药,几乎已买不到沪产板蓝根、感冒退热冲剂等药。“售价低于成本,正规企业不得不停产,退出市场。”近一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李强所在的企业又开始恢复生产感冒退热冲剂,市场反应却不佳。“毕竟量少,无法规模供应。”原材料价格一时波动,无法让企业大规模恢复生产。
500强企业中标率低
今年两会,制药业“头号提案”指出,2011年,在十五省市的基本药物招标中,制药工业100强企业平均中标率为18.89%;500强企业平均中标率为35.11%;而500强后的企业中标居多,平均中标率为64.89%。究其原因,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明显低于品牌企业购买原料药、包材及辅料等必需成本,促使大部分注重质量的品牌企业无法中标或被迫放弃投标。
更忧心的现实是,一些药品尽管低价中标,也没人用。“医院不开,价格下来有什么用?”李强曾去医院开红霉素片,被医生告知无此药,他随后却在医院药房看到了。
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因为问题胶囊事件就全盘否认现行招标机制,但确有完善的必要。比如对厂家生产质量和信誉的评分能否作为加权分引入招标制度,或对基本药物分类评审,不要把大中小企业放在一起评分。基本药物制度招标政策从价格唯先转向质量优先,更有利于医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应更多考虑药品质量因素,避免基本药物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