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下简称东北)是我国水蛭产区之一,2007年开始以小水蛭流通医药市场。7年来,东北小水蛭的销售一直为医药市场所看好。2013年小水蛭产新后,颇受药厂、饮片厂、药商和医疗单位所关注,业界关注的焦点是:产量是增还是减?销势是畅还是滞?价格是涨还是跌?后市是强还是弱?
对此笔者对东北三省小水蛭的几个较大的产区进行了市场调研。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东北小水蛭产量继续减少,需求持续增长,各地库存空虚,供需缺口加大,价格逆市上扬,后市价格看好。具体商情浅析如下:
一、产量继续减少
据来自东北小水蛭主产区的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辽宁省的鸭绿江、辽河、大凌河等十余个产区的产量信息表明,2013年小水蛭的产量继续减少。据常年在东北产区收购小水蛭的药厂、药市和医疗单位的经销人员反映:2007-2009年的几年间,产量较多,一个产新下来可以收到10吨大货,2010年之后,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减势逐年加大,2013年产量更少,我们跑遍了三省几个产区,最多者一个月收上来1-2吨,运气不济的只收上来几百千克,少得可怜。那么,2007年至2013年东北小水蛭的产量走势如何?据有关资料显示,产量逐年减少,2007年为150-200吨,2008-2009年减少至80-100吨,2010-2011年再减至30-50吨,2012年已减少至25吨,据估算,2013年产量只有15-20吨左右,为历史最低。
东北小水蛭产量缘何连年下降?主要原因分析如下:一是连年不断“竭泽而渔”。水蛭价格连年大幅上涨,1千克鲜品可以卖到100元左右,收入很可观,于是,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产区广大民众一哄而上,地毯式的滥捕滥捉,无论水蛭大小,一网打尽。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竭泽而渔”,导致野生水质资源减少,近年已趋枯竭。二是产地将和污染严重。药厂、农药厂、化肥厂、化工厂、造纸厂等不断地将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导致水蛭赖以生存的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大量水蛭死亡;同时,水田连年不断的施放农药、化肥,水蛭趣灭绝。三是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产区连年不断地大规模修路、建桥、开矿、盖楼、开荒、植树以及开发旅游区、工业区等多种举措,导致水蛭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蛭 繁衍生息,产量连年锐减。四是产区缺少劳力捕捞。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产区广大青壮年进城务工,家中留守人员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无力驾船到江河湖捕捞水蛭,也是产量雪上加霜。
二、供需缺口加大
由于我国水蛭供需缺口加大,缺口多达几百吨,关内诸多终端用户不断到东北产区高价收购水蛭。在关内水蛭(习称大水蛭)供不应求的同时,东北小水蛭也存在供需缺口的矛盾。据有关媒体报道,全国水蛭产量(含东北)2011-2012年为300-400吨,供需缺口为100-200吨,2013年产量为300吨,供需缺口上升至250吨。水蛭供需缺口无力补充各地库存,导致2012-2013年库存十分薄弱,据悉,全国几家大型药市的库存已降至3-5吨,小型药市库存只有几百千克,时有脱销断档发生。
三、行情稳中趋升
进入2013年之后,在全国水蛭产量锐减,供不应求,库存空虚,无力补充以及市场用量大幅增长,加之物价、工值大幅上涨带动水蛭捕捞、加工、包装、运输成本提高的多种因素作用下,东北小水蛭价格同关内大水蛭的价格双双递增上涨,东北小水蛭已连续几个月上涨不止,由上年的580元,近期上涨至650元。
四、后市走势坚挺
东北小水蛭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产量将持续减少,缺口将持续加大,供需矛盾加剧,这些商情已成定局,短期之内不易改变,后市价格持续上涨将成不争的事实。
水蛭药用价值颇高,应用范围广泛,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强势品种之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年代,心脑血管疾病正处于高发期,急需和大量应用水蛭开发相关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市场用量将继续上升。由于水蛭产不足需,供需缺口加大,后继乏力,以使部分医药面临“无米下炊”之窘境。据有关媒体报道,东北几家药厂缺口20-30吨左右,河南几家药厂缺口30-40吨左右,江苏、浙江、陕西等几家药厂缺口12-50吨。
水蛭缺口带来商机,为后市价格继续上涨埋下伏笔,同时,多种利好助推水蛭市场继续上行。国家将继续出台有利于医药事业发展,扶持中小医药企业的新政;国家加大医改投入力度,扩大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中药类品种,药材用量将进一步增长;水蛭及其产品的出口势头不减,对水蛭的用量将大幅增长等许多利好,是水蛭价格持续上涨的助推器和原动力。此外,渔民和药商惜售、资金大户和热线介入、庄家大户操盘操作以及水蛭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等诸多现状,也为水蛭后市价格上涨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