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段时间枳壳的涨价多少有些人为的因素,那么这次吴茱萸的涨价确实是大家有目共睹。江西是吴茱萸的主产地,自古也是我国中药资源的宝库,作为道地药材发展较早之地,江西药材有一个特点:种类繁多,道地药材达20多种,小三类品种数量大。
吴茱萸为小三类药材,最近可颇为吸引行业内外人士的眼球,60%的涨幅、30元/公斤的涨价,给入秋低迷的药市带来了金风玉露,丰收佳节。
产新前,江西产区吴茱萸种植户就纷纷开始反映今年减产的消息,对于药农来说今年收成不好,可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产地货源价格被不断上抬,现在江西樟树市场中花价格涨至85元/公斤。历史上这么大的涨幅也是10多年才出现一次,是什么原因让吴茱萸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价格猛涨呢?让我们理性的来看个一二。
吴茱萸江西中花历史价格统计
生长习性的影响
吴茱萸是多年落叶生灌木或小乔木,种植成活后3-5年才开花结果,植株寿命长达20年,这就容易形成一旦受市场价格主导品种价格涨跌幅度巨大,产量短时间难以恢复或平衡。吴茱萸通过根茎繁殖,需要生长4~6年健壮的树做母株育种,2月插枝繁殖,12月还要移栽,生长期间还需精心管理,因此扩大种植实属不易。虽然09-10年江西吴茱萸曾一度反弹达到历史新高,但年价格又开始回落,价格一直徘徊在30元/公斤左右,13至年价格才开始上升。
吴茱萸花期是在6-8月,9月至10月为果期,采收一般是在8月末开始至10月结束,果实呈茶绿色的时候采之。花期、果期长,病虫难以防治,还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例如,2010在年期间江西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夏之交的大暴雨、夏季的高温等灾害性天气连续发生,对冮西吴茱萸的开花、挂果造成影响,产量大幅下降,加之市场因素的引导,使吴茱萸价格历史性的翻倍。
栽培和加工成本
按理说吴茱萸属于灌木或乔木类,生长条件应该较低,但实际上吴茱萸适生于温暖湿润的山地、疏林下或林缘空旷地。野生较少,多见栽培。人工栽培在低山及丘陵、平坝向阳较暖和的地方。凡多风严寒和过于干燥干旱地区,不宜栽培。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吴茱萸均可。因此当地人更愿意种植一些收益更高,收效更快的果树或其他农产品。
吴茱萸成本主要还是在人工采摘上,据江西樟树地区药农介绍,今年人工采收成本就达到70元/公斤。采摘过早则质嫩,过迟则果实开裂,都影响质量。采收时间宜选择晴天,趁早上有露水时采摘,可以减少果实跌落,很多树木挂果不理想,一天下来采摘无几。采摘之后还需要人工:好天气时需暴晒,雨天则要烘烤。吴萸植株又高大(一般为2米~3米,高时可达4米以上高),只有年轻人才能采摘,而农村劳力成本逐年上升,导致吴茱萸价格逐年上升。
中药材种植的薄利现状
中药材种植是挣辛苦钱,往往利润获得最多的都是经营商,而药农大多都是薄利,选择种药材的地区也大多受地理条件限制,虽然近年在慢慢发展产业规模化种植,但我国中药材种植仍未摆脱农业产业低收入的格局:种植成本高,开发价值低,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药贱伤农。价格低,成本高导致弃种、减种的现象在中药材行业普遍存在,很多品种因成本增加,产量减少,价格突破性增长的每年都有,这也是中药材行业的一个特色。
吴茱萸未来走势
吴茱萸具有温中行气,杀虫功效,主治功能还是祛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内销加外贸,年需求在500到800300吨左右,今年产量预计不足吨。虽然应用范围并不广泛,需求量也一般,但短期内供需难以填补,价格上升,行情持续利好的话,明年药农应该会加强对吴茱萸的管理和养护,产量会有所恢复,扩大种植肯定来不及。加之被砍掉的植株不在少数,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才能完全恢复,近两年内还会持续供不应求。
吴茱萸栽植周期长,产区吴茱萸树逐年老化,果树减少,产量下滑;吴茱萸采摘比较麻烦,社会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市场库存空虚,需求不减,供不应求。这些原因将会推动吴茱萸行情稳步攀升,接下来价格将继续上涨,趋势减缓,如果没有过多的人为因素,笔者认为后期将转稳,从历史价格来看,高峰一般不会超过两年,2014-2016年将会是吴茱萸的万马奔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