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代表“抢话筒”诉说看病难

   1970-01-01 新民晚报wang260

  “过去都说三级甲等大医院看病难,随着大量人口导入郊区,现在二级的区中心医院、甚至社区医院看病也人满为患!”昨天,市人大代表夏红以亲身经历向记者叹“苦经”。昨天下午,在市人代会举行的“推进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发展”专题审议上,不少代表纷纷“抢话筒”诉说不得不说的“故事”。
 
     卫生局副局长
 
     看病排队两小时
 
     夏红是闵行区卫生局副局长,几天前,她因为小病来到闵行区中心医院就医。虽然一直知道这家医院人多,但门诊大厅人头攒动的场面还是让她吃了一惊。
 
     “坦白说,因为我是区卫生局副局长,在医院碰上‘熟面孔’后已经尽量帮忙。但好不容易过了预检、挂号关、终于等到医生看病、并开好药后,交费拿药的十几个窗口也个个得排队,起码折腾了两个小时。”
 
     对一些看热门专科的病人来说,两小时只是“小意思”。一名孕妇进行例行产科检查,一大早来挂号,到下午1时左右检查完是“家常便饭”。
  
     医院分布不平衡
 
     财政投入贫富不均
 
     夏红的经历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包信宝代表说,不久前,他带孙子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医。尽管这家医院搬迁到闵行的新址后,面积大大扩容,却仍是“僧多粥少”。从排队到看病,至少要花3小时,孩子和家长都筋疲力尽。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乡卫生资源不平衡。”夏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闵行常住人口180万,人均医生为每万人9名,而本市的这一指标平均数为每万人20名医生。
 
     沈晓明代表列出的数字,同样说明这一问题:目前上海95%以上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全在内环之内,尽管现在上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内环之外,但内环之外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数量少于5%。
 
     陈晓玲代表说,这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各区县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目前已经达到人均40.79元,但同样是这一指标,最低的区县仅在30元左右,最高的则达到近80元。建议市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平衡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均。
 
     推动信息联网
 
     减少“排队付费”环节
 
     丁勤华代表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建议各级医院建立、完善门诊收费电子结算系统。让患者持社保卡在相应诊治科室排队候诊,挂号费直接由接诊医生刷卡收取,省去第一个“排队挂号”环节;医生开出处方的同时,同样刷卡支付药费,省去第二个“排队付费”环节。此外,医院可以设立诊费充值处,解决患者社保卡资金可能不够、需要部分自费的问题,缓解看病排队长的问题。
 
     “现在闵行区已经在90%的常住人口中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在区内所有医院都可通用,但到了区外却无法互通。建议市有关部门打通医疗信息化工程的壁垒。”夏红表示。“应全面推行检查结果共享,缩短病人的就医时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