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旱半夏的生长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旱半夏长期依靠野生资源供应市场。旱半夏广泛分布在除新疆、青海、西藏、内蒙之外的的20多个省区市。70年代及以前,年销量在2000-3000吨之间。靠野生资源尚能保证供应。年深日久,野生半夏无保护的采挖,使资源逐步枯竭。原因之一,旱半夏用球茎、珠芽繁殖。这些种子数量很少,更重要的是旱半夏种子不像蒲公英种子随风远距离飘散,它只能在植株下面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制约了旱半夏的大面积发展。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采挖者一旦发现一棵半夏植株,周围便有一窝及数窝半夏,很容易带来灭顶之灾的“满门抄斩”,年复一年的采挖致旱半夏资源枯竭。旱半夏除分布在山地、丘陵的草坡,荒滩、沟谷、溪边外,还散布于玉米、小麦等作物地里。这几年农作物大量施用农药、除草剂灭绝性杀死了旱半夏植株。这是野生半夏资源枯竭的第二原因。
由于以上原因,野生旱半夏到90年代后,近于灭绝。目前供应市场的大货主要来源于家种。
二、家种旱半夏的生产情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野生半夏资源枯竭,已无法保证旱半夏的市场供应。产销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药需求上升到3000-4000吨,而野生半夏年产量不足2000吨。货紧则价扬,90年代野生半夏上升到每公斤40-50元。而且根本无法保证优质野生半夏的出口。在野生资源枯竭,市场货紧价升的情况下,中药界多采用广西水半夏代替旱半夏使用。(药典明确水半夏不能代替旱半夏使用)。在旱半夏
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价格与日攀升的刺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旱半夏人工驯化进入实验阶段,1993年,野生旱半夏家种成功。很快,山东、甘肃、河北、河南、浙江、山西等省区便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在高收益刺激下,旱半夏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到1997年家种旱半夏在市场上已占据了商品主流地位。但出口旱半夏仍以优质野生旱半夏为主。
三、旱半夏的市场状况
野生半夏的枯竭,家种半夏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着旱半夏的行情走势。据统计,2009年半夏种植面积缩减50%以上,加上天气影响,产量比往年同期下降60%左右。旱半夏野生品剧涨到100元以上,家种半夏也直逼百元大关。且无多货可供。2010年旱半夏种植面积更小,又遇自然灾害产量锐减,但中医药需求却成倍增长。使得旱半夏在2010年最高价格曾达至160-170元,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产新前库存空虚,产新期间经营商入手意愿较强,然而产量无多,狼多肉少,多人争购,导致价格快速上行;二是由于当时业外资金介入者多,导致其价非正常拉升。
四、旱半夏销售情况
旱半夏有降逆止呕,消痞散解之功,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痈疽肿毒。旱半夏入药历史悠久,是中药材常用品种。历史上药用完全依赖野生品,由于野生旱半夏资源分布较广,踪迹遍及华北、华中、西南等多数省区,又因其用量并不太大,所以长期以来,供求关系一直较稳定,价格变化幅度亦不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医疗事业的发展,致市场对旱半夏的需求量增加。国内外年销售量大约在4000-4500吨,旱半夏需求量逐年增加,价格不断走上新台阶。
五、今年种植情况
旱半夏在去年高价的影响,山西
、贵州、河北等地种植面积明显增大,目前贵州产区产新已经结束,受新货上市冲击,价格有所互调,市场家种旱半夏价格已回调至100-110元之间,旱半夏今年总体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数倍,带产新完全结束后,行情仍会出现震荡。
六、后市分析
随着各地产量的提高,旱半夏供需基本呈平衡状态,但在今年旱半夏新货上市后,市场供应将会大于需求。况且今年比去年产量更大,新陈货源相加,旱半夏的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因此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下半年旱半夏价格将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