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这一不俗表现已引发药材、医药、化工、保健、食品、饮料、饲料和兽药等诸多领域的极大关注。众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黄 缘何走出低谷?大黄
价格大幅上涨后是昙花一现还是后市走强?
前不久,笔者对大黄 的产销历史、现状及后市走势做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道如下,供相关行业与有关人士及药农参考。
一、野生资源枯竭,家种产量下降
我国大黄
(野生与家种)主产区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陕西、宁夏、湖北、湖南、山西、云南、贵州和重庆等10余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市县和1000多个乡(镇、区)等,其中甘肃省是我国大黄
的重点产销区,总产量和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0%和70%。市场调研显示,我国是大黄 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在上个世纪大黄 产量(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和药用大黄
三类)高达3-4万吨左右,但进入本世纪后大黄 产量已由本世纪初的12000吨(估算,下同),逐年锐减至2011年的6500吨左右(其中野生大黄
已减少至1000吨左右)。
大黄 产量缘何逐年锐减?调查显示:
野生大黄 枯竭。野生大黄 产量已由世纪初的万余吨,大幅减少至2011年的千余吨。大黄 野生资源枯竭,产量连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黄
主产区的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省,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带,连年发生地 震、干旱、暴雨、泥石流、冰冻等一级灾害,导致大黄
大面积死亡,后续再生能力减弱;主产区群众持续半个世纪的滥采乱挖,造成资源濒临枯竭,产量连年锐减,近年广大产区已少见成片的大黄
,产新后药厂、药商等大用户很难买到大货;改革开放以来产区为改变落后面貌,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连年不断地开山、修路、架桥、开矿、建厂、修渠、造田、植树等多种人类活动,极大地破坏了大黄
赖以生存的环境,产量逐年大幅下降;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广大青壮年已去城市务工,家种缺少壮劳力进山采药和加工出售药材;野生大黄
生产周期长达5-6年,一次采挖殆尽再生尚需多年,后续采挖产量逐年减少,野生大黄 多生长在2000-5000米的高寒山岭,山高路远,采挖难度大,加之大黄
价低,采挖得不偿失,所以产区已少人进山采药;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三令五申严禁无证人员和外来人员采挖野生药材,致使野生大黄
产量连年下降。
家种大黄 减产。我国人工栽培大黄 起步较早,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甘肃岷县、礼县、武都等县首开人工栽培大黄 先河,至60年代末期,家种大黄
已波及到青海、四川、湖北、河南、贵州、陕西、宁夏等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全国家种大黄
栽培面积至少有15-20万亩左右,但到了2009年种植面积已锐降至2-3万亩左右,产量减少至5000-6000吨左右,降至历年最低点。业内人士分析家种大黄
减产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黄 收购价格很低,种植得不偿失。有关专家和药农测算大黄 种植效益后得出的结论是,大黄 亩产效益不如种当归 、党参
(如甘肃产区岷县、礼县、武都等)和其他经济作物,年效益相差几倍(每亩大黄 年收益500元左右,如种党参 、当归 等年收益4000元以上)。由于大黄
效益低下,药农没有种植积极性,近年已很少有人去种大黄
,种后也无心管理,造成产量连年锐减;二是产区退耕还草,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为保护山林、草原的生态环境,产区严禁在草原和山岭种植大黄 ,已经种上大黄
的限期退耕还林还草,致使大黄
面积已减掉1/3以上;三是产区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灾情严重,部分产区受灾减产或绝产,减幅至少在15%左右;四是产区广大青年进城务工,家中只有妻儿老小无力去种药材,种植面积随之减少。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可忽视的倾向,即:大黄
价格上涨后,药农和药商期盼后期价格再涨,以谋取最大利润,惜售心理加重,手中的存货不轻易抛向市场;资金大户和其它领域的热钱用于药材囤积和操盘炒作,造成市场阶段性和不定期的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