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14日讯 自今年3月28日起,国家发改委通知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此次降价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但是现在距离这次降价已经近7个月了,许多市民却反映说,一部分药品降价之后在市场上买不到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日记者对太原市的药品销售市场进行了调查走访。
药厂:换个包装价更高
记者在采访中,一位生产企业的知情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苦衷”。该知情人士说:“我们是一家中型的医药公司,也有独家产品,但降价毫无疑问会使我们的利益受损。”据记者了解,在降价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小型药厂,由于小厂家大多生产属于多个厂家共有的“普药”,所以影响最大。“我们也是有苦难言。”该知情人士说,现在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面临着原材料涨价的现实,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上升压缩了企业留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导致销量大跌。销售量下降直接引发的就是药品单位成本的上升,使其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最后退出市场也就不可避免了。“有的药本来就只有两三块钱,没什么降价空间。国家定价后,中间的"公关"费用却没有因此减少,所以,利润小的药企业就干脆不生产了,转而重点发展利润高的主打产品。”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中成药已经下架,被经销商和生产企业收回。这直接导致了很多降价药“难觅踪影”,有的企业干脆给药换个“马甲”。
药店:下架缘于亏本?
部分降价药进货价高于“限价”,记者对部分药店采访时发现,由于国家规定的降价幅度较大,一些平价的大型连锁药店出现了部分调价药品进货价高于“限价”的尴尬。“进价都4.3元,可发改委限价是3.9元,赔本的买卖怎么做?”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平价连锁药店副总经理说的是其中的某一种药。据这位经理称,该药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平时药店的售价为5.1元,销售量还是可以的。可如果按照规定的最高零售价3.9元执行,药店肯定是亏本,因此这个药品已经暂时下架了。
另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所涉及的降价药品,药店里并不都有,而有些中成药的价格在调价前就已经低于现在降价后的价格,该工作人员称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竞争最有发言权,药品零售业的激烈竞争,导致药价一降再降,很多药品价格已经降到了国家最新限价之下,现在药品零售的毛利润率在10%上下,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医院:处方上少见降价药
在某医院药房工作的张女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医院的采购量占整个中成药市场的80%以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使用药品最多的还是在医院。由于医疗健康的特殊性,一般人很少敢自己开方下药,这就造成了近90%的药品开支都来源于医院的处方药,百姓自主购买药品的只有10%。不过中成药降价之后,那些降价的药品在医生处方上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张女士告诉记者,药品仅在医院这一环节就大有加价的机会,许多药品在医院流通时通常要经过“多个”环节,有的临床用药,在一些医院至少要经过十几道关卡。
张女士也告诉记者,不少药品降价后的价格比药品的招标价还要高。按照以往降价的经验,这样的药品不久就要断货了。就只能和供货商协调,要求降低进货价,要是供货商不愿意,医院也没办法往里头贴钱,只好断货,改别的药替代,医院也感到无奈。
患者:获得实惠担心质量
记者走访了几家药店,一些正在买药的顾客向记者表示,都不知道中成药降价了,但马上肯定降价对消费者终归是件好事。“药价降了是好事,但价钱问题只是一个方面。”正在买药的李大爷说,“现在"一药多名"的药品太多了,大家都是眼花缭乱,根本分不清,真假难辨啊。”李大爷对中成药降价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老百姓关心药价,但也关心疗效,关心药的质量。”他还对记者说,平时生病就只吃些便宜的中成药,只要对症,能治好病的就是好药。另外一些受访者更担心老牌子的便宜药变换包装后就涨价,甚至买不到了。还有一些常用药,大家都希望更多的常用药也降价。
业内:高利润成药品“空降”主因
一位业内人士说,不管是医院也好,药店也好,当进货价高于售价,这些药品就会在降价后“人间蒸发”,这是市民感觉不到降价的最主要原因。之后企业改变包装、规格,一变就不在降价之列,变相地进行涨价。有的则在药品内增加无关痛痒的成分,再当成新药申报,这也是国家药品降价令屡屡“空降”的原因。
业内人士认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不是解决药价虚高的治本之策。根治药价虚高,应该一边着手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价体系,从源头上砍掉药品的虚高水分;一边着手从医药体制上来治理,尽快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等,对廉价药品实行“公益性生产”,实行采购定点配送,既让药企不赔钱生产,又能保证老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窦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