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2月15日讯
中国医药市场所蕴藏的并购机遇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
德勤中国最新发布的报告《新时代:中国医药市场机遇无限》称,在“十二五”规划以及老龄化、财富转移和城市化人口的驱动下,中国有望在10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与医疗市场,专利药、OTC和仿制药均有广阔前景。“十二五”规划倡导的行业整合对中国医药行业而言将是重要的发展因素,跨国和本地企业对扩大市场份额和优化销售渠道的迫切需求,将极大地推动行业并购活动。
“目前全国医药行业有5600多家企业,以及超过16,000家的医药经销商和连锁零售企业。行业整合活动将继续推动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密集的整合活动不仅有利于市场领导者的崛起,还支持本地医药企业向国外销售先进的专利产品,并最终提升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市场地位。”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全国领导人吴苹表示。
企业成为投资主角
德勤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6年多来,交易量稳步增长。2005年境内及入境交易量仅14宗,与之相比,2010年则完成了54宗交易,截至2011年二季度,2011年的交易量为25宗。平均季度交易量从2005年的3.5宗增至2010年的13.5宗及2011年的12.5宗(截至报告出版日)。2005年至2011年中期,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境内及入境并购交易额总体显著上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2005年并购总额为3.52亿美元,2010年高达25.5亿美元,出现大幅增长;2011年上半年投资额已达到20.8亿美元。
吴苹指出:“累计交易额的增长不仅仅代表积极并购的趋势,事实上,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的平均交易额稳步增长,这表明并购本身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收购方变得更成熟、更严谨。许多收购方准备加大投资力度,或充分利用中国药物分期临床试验的有利环境,或获取实物资产。此外,随着市场整合的不断深入,适合收购的小型目标企业数量日益减少,稀缺的资源加剧了行业巨头的竞争,因此,交易规模有变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行业的整体增长和市场整合的深入,那些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公司估值普遍上涨,进一步推动交易额上扬。
数据显示,2005年,平均并购交易额为2500万美元,其中66.7%的交易低于1500万美元,没有出现突破1亿美元的交易。直到2006年,市场上才出现首批1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两年后,到2009年,首批2.5亿美元以上的交易陆续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大额并购交易(交易额5亿美元以上)开始涌现,交易量占全年的5%以上。尽管2010年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在华无大额交易,但2011年上半年按交易量计,大额并购交易占7%以上。此外,截至2011年,平均交易额已上升至8300万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交易仅占总交易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较5年前的三分之二大幅下降,但金额超过2.5亿美元的交易大约占15%,这在2005年却是空白。
吴苹特别指出,私募股权基金和私人投资者在医药行业并购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医药行业并购活动兴起初期(2005~2008年),私募股权和企业投资者举动频频、平分秋色。虽然企业投资者和募股权投资者的交易量分别为33宗和13宗交易,但交易额分别为4.6亿美元和4.57亿美元,二者基本持平。但2009年形势剧变,企业投资者愈加雄心勃勃、实力雄厚,私募股权投资者开始沦为陪衬。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企业投资者并购投资额高达35亿美元,而私募股权投资者9宗交易价值仅为9.13亿美元,相形见绌。“这进一步验证了侧重整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不断加速企业的并购交易,而私募股权公司投资较多近期盈利项目,缺乏加大并购力度的相同动力。”
商业整合推动
德勤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境内并购进入新阶段,共完成36宗交易,较2009年同比增长71%。2011年,整合型交易的强劲势头有望持续,上半年完成交易16宗,略低于上年同期的19宗。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流通行业的频频整合。大型企业纷纷通过收购来改善其运营能力和成本效率,借此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2010年,国药控股完成24项收购交易,包括3项增持项目,增加近4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业绩;而仅2011年1月,国药控股就完成了12项收购交易。
2011年医药商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国家通过积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及结构调整来增强医药流通行业,培育1~3家年销售额逾千亿元人民币(合151亿美元)的全国性顶级医药商业企业,并建立20家年销售额逾百亿元人民币(合15亿美元)的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
“但是,整合仅能驱动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而不能改善行业的效能和效力。尽管在药品采购方面的角色因医院药品招标流程和基本药物目录的施行而有所削弱,但公立医院仍然销售逾70%的处方药,如果没有公立医院的全面改革,整合将不代表真正有意义的变革。”德勤指出。
对于医药零售业,许多较大型连锁药店被迫整合、撤出市场或建立更大规模的连锁药店,制药行业的激烈竞争和低利润推动了行业的整合。中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海王星辰代表了医药零售业成功的经营模式,它在2007年开设了556家新店,在2009年底实现了62个城市的2002家门店。在进军中国医药零售业的国外企业中,屈臣氏(Watson's)和沃尔玛(Walmart)已经在北京市和广东省等繁华省份和城市取得显著业绩。
外资加快在华布局
德勤提供的入境并购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交易量开始显著上涨,平均季度交易量为4.75宗,而前三年仅为1.75宗。2009年,由于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入境并购不可避免的陷入低潮。2010年上半年,交易量略有回升,每季度平均4宗,之后的三个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明显增长,恢复至每季度4.75宗的水平。医药企业每年都吸引最高额的累计入境投资,且并购意向持续增强。2005年,平均交易额为386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亿美元。尽管2007年平均交易额达到1.57亿美元,但这几乎完全归功于一宗大额并购——位于香港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斥资7.89亿美元收购三九企业集团。
抢眼的入境并购数据与境内较低的平均交易额(2005年140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8500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表明国外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扩张野心,能够在较分散的中国本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大手笔并购。
中国整合的趋势同样影响着外资企业的战略布局。德勤预计,目前中国当今数以千计的药品生产商、供货商和分销商会很快锐减为数百家,并最终产生几十家真正的市场领军企业。“现在行动正当时,这对各跨国企业是极大的吸引力。”主要的市场领军企业和一些较小的跨国企业动作迅捷,比如,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赛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SciClone)于2011年斥资1.048亿美元收购中国医药分销营销企业诺凡麦医药有限公司(NovaMed),交易在短期宣布并完成执行,有望提升赛生药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这也是力争上游的企业的心头大事。
德勤指出,除整合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许多跨国企业已在华投入了大量资源,主要通过在华生产和分销以抢占市场份额,展开比在发达市场更具经济效益的本地研发,或利用中国的监管和金融激励机制展开本地生产。
事实上,跨国企业在华投入大量资源后,兼并重组交易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2010年第四季度,葛兰素史克宣布,计划出资7000万美元收购生产泌尿和过敏类药物的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就是为了谋求产品和网络的协同效应。
正如积极并购国内企业一样,优化分销渠道在推动入境并购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医药和医疗服务供货商康德乐(Cardinal)总计斥资4.7亿美元收购了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永裕医药,成为目前分销行业外资企业最大手笔的收购案,这也暗示着未来的发展动向。(作者: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