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月12日讯
上海市雷允上药业拥有将近400个药品批文,但是目前常年连续生产的只有50个,拥有的国家基本药物板蓝根颗粒、感冒退热颗粒、消炎利胆片等价廉物美的药品如今已经停产退市。在药品20多轮降价下,一些高价药的价格下调确实使病人得到了实惠,但是一些价格定于上世纪80年代的药品,却在一轮又一轮的降价中不得不退出了市场。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建群教授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精心准备了关于上海市传统中成药市场调查的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关注传统市售沪产老牌优质传统中成药愈来愈少的现状。
原材料涨价,招标价下调
谢建群教授分析称,这些中成药退市的重要原因,是逐年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和逐年下降的过低招标定价。中成药作为特殊商品由国家进行严格的价格管控。当中药材全面涨价时,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业的成本无法在下游纾解。近年来,药品连续实现了20多轮降价,包括八九十年代制定的药品价格也未能幸免。上海的情况更加突出。上海对中药饮片、中成药零售价都需经政府部门的审批、公告,方能获得价格调整,几乎所有产品均实施政府管理。北京、广州、浙江等省市却对部分品种实施市场化管理。在以上管理模式差异的影响下,上海市场的中药饮片价格一般都低于上述省市。
高标准产品难抵降价潮
“更严重的是,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和成药价格的下降使得不少药厂在控制成本上花费心思。”谢建群教授称,“上海的制药企业历来以中药饮片投料,这与用原药材投料有极大的成本差异。向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采购投料饮片,比用原料投料成本至少高出40%。”而上海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历来在全国名列前位,上海企业采购进来的中药材全项检测一次合格率仅为52%。在如此严格的标准下,上海的中成药企业产品退市已是必然。而且,近年来上海药材、饮片企业检测费用也逐年上升,成本进一步增加。
据统计,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为落实廉价经典药生产和使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尤其在2007年,上海市医药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协调管理委员会在通过物价部门审核的前提下,将97种廉价药“保价”中标,进入沪上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但部分临床紧缺廉价经典药“保价”之后,由于定价仍然偏低,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并不高。而2010年启动的“双信封药品招标”在实施过程中,国家有关“技术标”形同虚设,“商务标”则是最低价中标,导致采取较高标准的上海产品“竞争”不过外地产品。
应允许某种程度的优质优价
谢建群教授建议,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形成衔接各个环节的“管理链”。国家发改委已降药价20余次,一些品种一降价就消失了。对一些本来就已相当便宜、利润很薄的品种实施降价,导致企业被迫停止生产,肯定是原因之一。最终导致廉价药品停产退出市场并被较高价格的药品替代,这种降价实在是“事与愿违”。毕竟,只有让企业有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廉价中成药不退出市场。
谢建群教授还建议,国家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价格已经实施市场调节,上海也可以尝试适当放开价格管制。对于中成药,可以实行一定的地区差异,根据原材料、生产工艺不同,允许某种程度的优质优价。加强对上海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管理,明确细化药材质量标准后,对于采用高等级原料生产或指定GAP基地原料生产的,可以制定较高的零售价格。
上海应当继续延续现有的“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完善现有的“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具体条例,引导企业提高质量。适合高端消费人群需求的“精制饮片”、“药食同源”药材、优质中成药等可以采用市场调节价,政府适当放开,允许企业自主定价。(袁松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