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监局:至少10家熊胆药企黑熊养殖量超归真堂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370

 生意社2月23日讯  
  
  2月22日,归真堂董事、投资人张志鋆在媒体开放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介绍,归真堂除了“熊胆粉”和“熊胆胶囊”两种熊胆药品外,正在研发中的熊胆新药,现处于临床试验期,这一过程时间较长,短期内新熊胆药品难以上市。同一天,归真堂董秘、副总经理吴亚透露,在归真堂授权的直营店里,公司原先核心产品之一的熊胆茶“已经不卖了”,而其他保健品“都不含有熊胆成分”。
 
  对此,有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归真堂未来的成长性表示了质疑,认为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归真堂缺少“拳头”产品,其营收能力可能无法令人满意。
 
  张志鋆介绍,他已向归真堂董事会提议,光靠归真堂发家时的熊胆粗加工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转向熊胆产品的深度开发。但目前几项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熊胆新药,仍要经过较长的临床试验期,短期内难以上市。
 
  长期从事新药开发工作的协和医科大学研究员韩东博士向记者介绍,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前期研发外,还要经过临床试验、新药申请、审批等阶段后,才能批量生产,进入市场。即便归真堂近期可以通过新药的临床试验,还要经过各项审批,所以短期内新药无法上市,也不能为企业盈利。不但如此,临床试验的过程还是花钱的过程,只会增加企业的大量投入。
 
  除了新药无法形成盈利能力外,归真堂目前生产的熊胆药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令人生疑。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后发现,归真堂生产的产品中只有“熊胆粉”和“熊胆胶囊”两种具有国家药监局药品批号的药品。在当天的媒体开放日上,记者向多位归真堂高管询问熊胆药品的实际产量、熊胆药品在所有归真堂产品中的占比以及熊胆药品在归真堂销售额中的占比,但相关人士均以“公司在上市静默期”为由,没有对问题进行正面回答。
 
  尽管如此,记者在查询国家药监局数据和其他公开资料后发现,归真堂的两种熊胆药品产量以及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似乎并不高。
 
  国家药监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有37家企业生产的熊胆粉和19家企业生产的熊胆胶囊,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批号。另有186种其他厂家生产的各类熊胆药品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批号;另据公开信息,至少有10家熊胆药品生产企业的黑熊养殖数量,超过归真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延边东方熊业参茸实业、黑龙江垦区野宝药业目前分别饲养黑熊2000余头、2000余头和1000余头,均远超过归真堂的400余头。
 
  对此,有了解熊胆药品生产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黑熊存栏量来看,归真堂在业内并不占优,其熊胆药品的市场份额应该小于黑宝药业等企业。
 
  在媒体开放日当天,归真堂董秘、副总经理吴亚还证实,在归真堂授权的直营店里,公司原先核心产品之一的熊胆茶“已经不卖了”;“目前归真堂熊胆产品分为三大类,包括熊胆粉、熊胆胶囊、清甘茶”,“其他产品不含有熊胆成分”。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产品不含熊胆成分,消费者是否买账,产品还能热销”问题时,张志鋆回答,服用清甘茶后感觉“确实能降火排毒、降血脂,要我选,我宁愿要清甘茶,不要熊胆粉”。
 
  一位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归真堂产品的构成看,熊胆药品在业内存在众多竞争对手,而且市场份额有限;其他在产产品身份不明,能否被消费者接受,也是问题。即便作为保健品,因为不含“熊胆”,也很难在市场上和其他保健品竞争;而归真堂的新药尚未到投产阶段,也无法给公司带来盈利。这三点都是归真堂的软肋,不得不让人对其成长性产生质疑。
 
  事实上,作为天然熊胆替代品的人工熊胆,未来也可能会给归真堂造成冲击。我国人工熊胆研发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沈阳华星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姜琦,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人工熊胆项目的全部研发材料已上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已完成批量生产前的全部工作。一旦通过国家审批,人工熊胆将正式批产进入市场。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如果人工熊胆批量生产,其将对天然熊胆产品造成一定冲击。届时,归真堂的生产经营也将受到影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