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滞销现状解析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130

    近两年来产地货源走动好于市场的局面似乎也在改变,一些从市场倒流产地的货源目前正面临着尴尬的销售困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一、 市场药商进货力度的大幅度减少是造成产地药材滞销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面对近阶段市场药材大范围的降价,诸多药商始料未及,纷纷被套牢。市场药商面对自己的药材都难以销售而寝食不安,哪还有心思去产地购货?就算你产地的药材价格便宜,又哪来的资金去收购呢?药商的货源依然没有变现:比如亳州市场元胡持货商家的货源又多少销售出去了?是否有利可图了?一直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市场商家也在为销路苦恼,谁还去汉中进货?这就造成元胡产地货源依然较多的原因;高良姜市场价位与产地基本持平,谁还愿意去徐闻采购?无形中增加了高良姜产地货源难以批量走动;河南山萸肉产地货源走动不畅,香附产地货源较多,亳州地产药材紫菀、知母集镇货源的交易量不大,麦冬产地货源的走缓,都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收购商家多了市场货源就拉到产地,价格就反复波动,又有多少销售出去了呢?就算白芍的利好因素再大,又有谁去买账呢?山东的生姜就是价格再低,又有谁去买?河北的山药不也是个例子?甘肃的当归,四川的川芎 、泽泻,东北的辽五味,内蒙的赤芍,东北的苍术,广西的八角等等药材都一时陷入销售困境,内蒙的一位朋友为几十吨的赤芍销路而发愁,湖北的茯苓农户为自己的货源而寝食难安,以前签订的收购协议也成了一张废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市场药商的货卖不出去,产地的药材自然也就滞销。以前药商之间的转手倒仓交易场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产地市场来回“折腾”的货源也销声匿迹,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消耗,虽然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但是还是希望广大药商朋友乐观的去面对,要知道,这种局面谁也改变不了,只有随着市场货源的消耗才能有所改观。
 
    二、 药材生产企业的进货量减少是造成产地药材走缓的次要因素。 许多药材生产企业的采购往往通过招标进货,而产地药商、药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竞标。市场药材经营商由于自身的优势,掌握了货源的采购权,自己的货已经优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相对而言就不需要再从产地买货了,能把自己的存货销完已经不错了--------这无形中就给产地持货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况且药材生产企业也再观望:价格能否再降?生产成本是不是还有进一步的压缩空间,以前高价存货的原材料还有部分剩余,现在的采购量相比以前有大幅的减少,用量少了,药材货源就显得更多,销售自然而然缓慢。三七产地价格的上涨,又能销售多少,经营者往往拿到订单的时候,三七价格又有所提高,造成供货商无利可图;太子参销售的转缓,价格的转稳,也在预示销量的减少。
 
    三、 市场行情仍然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存货商家投资理念发生变化对产地药材滞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广大药商面对两年的高价期,突然一落千丈,心理落差难以承受。唯恐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就连已经从此次行情中走出的商家投资性欲望也不是很强烈,到产地购货也是再三斟酌,也不再大量购货,以前几十吨几十吨的购货情景很难再现,多是采取以销代购的策略,多是饮片经营户小批量购买以维持销售。药农不惜成本大量种植的山药,板蓝根,桔梗,泽泻,白术等等面对目前价格的大幅度下跌,甚至连成本还收不了,您说他们能不心痛?药贱伤农的情景已经再现,更何况又是难以销售?
 
    面对现现状,产地药商、药农该如何面对?有许多朋友提出的建议还是很不错的:能否通过药材信息把产地的滞销药材传递出去?能否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把产地、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报道?产地政府能否合理引导药农适时调节种植规模,以便使药农利益最大化?建立一种长期的中药材预警发布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药贵伤民,药贱伤农”的现象出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