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原料药行业在看似平谈的市态中渡过。年内尚无明显发生某类、某品种的市场焦点,以及价格大幅度起落或产业变迁。然而,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伴随着国家卫生保障和药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市场需求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为此,行业期待医药改革更加深入,政策更加给力,准入门槛的提升和整合更加大步迈进。
预测2013年,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相关法规引导下,行业的升级和整合将继续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机会和调整行动计划是一堂必修课。
2012下游需求平淡感染上游
近两年,药品价格调控政策影响制剂市场一度出现低迷市况。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未能明确地选准品种领域和市场定位,原料药采购周期的变幻和去库存化也加剧了低迷的进程。受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抗生素和肿瘤免疫类被降价药物。
2012年,曾经极速增长的头孢米诺、头孢西丁、氨曲南制剂,在第三季度纷纷走入下行的拐点,此状况很快传递到原料药上游并出现急刹车,与2011~2012上半年相比,这些品种供求热度明显降温,并恢复平静。现在行内已很难找到原料药供求旺盛的品种。
抗菌药分级管理效应
抗菌药分级管理从2011年4月开始在医院试行,2012年正式实施。2012年预计医药全行业抗生素销售量相比去年下降10%。2011年,上海市公立医院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金额估值较2010年下降8.29%,各级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量较2010年下降20.2%。
终端使用的限制,直接影响到上游原料药领域的价格走势。各方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抗菌药物上游原料普遍出现了量价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比如中间体7-ACA,2011年价格快速下滑,2012年1月达到历史低位,仅为425元/kg;原料药中,2011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头孢氨苄价格从370元/kg跌到318元/kg,头孢曲松钠从750元/kg跌到570元/kg。
【看点】“临床必需”的价值
随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政策全面实施,尤其是市场新秩序和产品销售新格局确定后,市场出现反弹,抗生素类原料药市场在2012年一季度末开始全面回暖,但仍低于限用前的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在临床应用久远的产品,以及部分具有临床特异性的产品并未受到本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影响,甚至有些产品还有一定的扩张。这主要是部分原来依靠营销手段促销的产品份额被大大压缩,临床必需用药的价值再被重视。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么把经典老产品做到出神入化;要么开发出真正具有临床优越性的产品。毋容置疑,在各方政策的导向下,未来临床用药将逐渐规范,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能换来足够的市场价值。
大宗原料药进入沉寂周期
2012年的市场低迷主要表现在大宗、交易型的抗生素中间体,以及维生素、部分氨基酸、解热镇痛类等原料药品种上。原因是这些类别的产品长期处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况。然而,我们却发现,行业内一边是面临产能饱和,另一边还有新建扩建项目,甚至连产能转移也都存在边转边扩的现象。
现阶段产能扩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向着更大的规模扩张,用以体现集中度优势。新增或扩增产能大都比原有等级上了一个台阶,这样无疑更加剧了行业环境的恶化:产品普遍处于低价周期,甚至更为持久;导致原料药行业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都没有以往的预期高。即使前几年提倡的开发特色原料药,目前其价值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一是各方面的成本上涨;二是下游制剂消化能力跟不上原料的扩张速度。
要改变这种现象,除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企业的主动转型以外,资本投入价值取向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是驱使或制约产业走向的重要因素。
【看点】郁闷的VC
VC是持续低价位运行最典型的代表品种。中国VC全球产量和出口量第一。2007年VC最高出口价甚至接近11美元/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产品,东北制药、石药、华药藉此利润大增。然而,从2010年3月开始VC价格下跌,随后每公斤更跌至3美元左右,低迷的市场一直维持至今。2012年国产VC报价一直保持在25元/公斤的低点,各企业的VC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VC的三年低价位走势,是国内产业恶性竞争的直接恶果。2010年前后,全国新增产能达到9万吨左右,加上已有的近14万吨产能,VC总产能超过了23万吨,而2010年全球VC实际需求量仅在11万吨左右。有调查发现,市场实际产能已接近30万吨。
在过去多年的原料药发展历程中,中国不乏如VC这样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价格和份额双重绝对优势的产品,然而,无序的竞争和盲目的投资,最终的结果是牺牲了环境和资源,却换不来外汇的增长。
未来中国产业发展仍会产生更多的龙头产品,现有的肝素钠、VE等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仍然保持良好的效益。市场消息显示,已有不少产业内外投资热钱转而瞄准这些领域,这种短浅的目光和僵化的思路下,产业终究难以真正做强。
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2012年,安全生产、环保事件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消极事件时有发生,各种来源的消息、媒体报道以及坊间传闻均有。而针对典型原料药特别是化学原料药行业的并不多见,况且有些属争议性。
企业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时做法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理性和稳妥,多数都能平稳化解。使得这些事件未构成对行业和市场的实质性冲击,但是行内不能不提高警惕和加强防范意识。尤其是在法律和政令上更是不能含糊,在技术层面上要严谨科学。
【看点】“地沟油”的申辩
2012年8月,某媒体发表文章爆料,健康元以地沟油制药。此报道一出,马上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面对这一事件,健康元沉着应对,同时主动接受质监、药监部门的检查和取证,最后的结果是,相关产品未被召回和遭遇退货,企业和各方也没受到影响。
回头来看,这本不是什么惊恐的事件,但在国家和民众对药品、食品安全极度敏感的当下,“地沟油”这一多次出现在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中的主角,跑到制药领域后果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仅此而已。而事件发生的背后和发酵的过程很值得企业深思和研究。
中国原料药产业正处于升级的最关键阶段,过去在环保等领域存在的不规范,以及工艺技术的落后都必须给予纠正和提升。
在此过程中,企业与公众、政府等方面的公共事务关系的处理水平,需要与社会、行业以及政策的当下环境相匹配。
2013行业政策导向应高度重视
围绕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相关政策的落实,直接传导到原料药领域的就是产能和项目的审批,这也是中央和部委在本规划周期内的重要任务。这些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些领域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
2013年又是推行新版GMP力度更大的一年。按照时间表,2013年前无菌制剂产品全部要通过GMP认证,这也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那些率先准备并且通过了无菌级原料药GMP认证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在无菌级原料的交易上处于优势。然而,在时间和投入上是否能保证验收能顺利过关对企业来说是个挑战。
创新仍是主旋律
新工艺新技术将给产业带来机会。新工艺或改变了生产流程和方法,注重绿色制药,或提高了质量和生产效率,例如生物酶法催化替代化学催化工艺生产原料药。如果已有这方面成功经验的企业能在此阶段做好GMP认证,同时其下游制剂企业也做好工艺变更和新版GMP认证,将减少了后续变更的麻烦和推广销售的滞后。
【看点】环保下的“酶”变
工信部下发的《化学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征求意见稿)》,被业界认为是酶法工艺逐步替代化学法生产的通牒。
目前联邦的酶法阿莫西林,以及帝斯曼的酶法头孢拉定和头孢氨苄产品已经上市。国内西司他汀酶法生产工艺亦已开发成功,酶法4-AA产品也将于近期上市。
2012年11月,国内化学法阿莫西林据悉曾经一度供应紧张,主要原因:一是新版GMP的改造实施,使得部分企业停产改建;二是企业进行酶法阿莫西林改造。联邦制药的酶法阿莫西林上市后,有关人士透露,该产品市场销售异常火爆,订单很多。这说明酶法工艺已经被原料药和制剂厂商所看好。目前鲁抗的酶法阿莫西林工艺的研究开发项目已经被山东省经贸委列入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石药中润公司7-ACA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石药酶法阿莫西林也在抓紧研究中。
酶法工艺替代化学法生产将是未来大宗原料药的重要升级历程,相对于帝斯曼拥有58个酶法技术专利族,目前国内的酶法技术还未成熟,国内厂家酶法产品的上市,将带动以该产品母核为核心的系列酶法产品的陆续上市,对原料药的环保、质量和成本控制都非常有利。
加快海外认证步伐
欧盟市场药品准入负责机构EDQM颁布第2011/62/EU号指令,要求从2013年7月1日起,提高药品进口门槛,旨在防止假药流入正规销售渠道。
该指令要求,所有出口到欧盟的药品均需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并保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出口国GMP法规相当于欧盟标准;二是对生产企业实施定期而严格的GMP检查;三是出口国的监管部门对出口药品承担书证责任,及时向欧方通报违反欧盟GMP的案例。此前,欧洲制剂生产企业对原料药供应商进行符合欧盟药品GMP要求的审计只是指南性质,并不是强制要求。而在2011/62/EU指令中,要求欧盟境内的制药生产企业对原料药供应商进行审计成为法律义务。
无论该指令是否完全落实,中国原料药企业都应向海外高端药政资格看齐,并且加大投入跨越门槛。可以预见,2013年,中国原料药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将有大幅度提升。
【看点】标兵华海
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国际贸易针对性打压,同时,全球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最高点,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落到原料药领域的直接反映是,出口门槛越来越高。
出口创汇的效益不言而喻,而跨越出口门槛需要的就是中国药企自我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华海药业是个不错的先锋。华海药业能有今天的产业地位,最主要是其具有领先的战略眼光,“当人家在做中间体的时候,我们已开始做原料药;当人家开始做原料药的时候,我们在做原料药海外认证,做欧洲的COS、EDMF”,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华海最值得行内学习的地方是其对自身要求的从不放松。在欧美各国没有打压中国原料药之前,华海已经提前与各国的标准进行对接,尽管过程艰辛,成本很高,最终的结果显得其多么明智。
中国原料药海外认证目前已经逐渐形成风潮,很多致力于出口的厂家已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国外形势的综合导向,要使得自己能够超越行业的大部分人的时候,才能在市场中真正获得应有的尊敬,但不管如何,能够觉悟就不算晚。 (作者: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