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王生物的复牌澄清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特龙)流感疫苗尚需试生产和临床试验申请,然后还需要完成生产车间的再次认证,方可面向市场生产销售,上述程序至少需要半年。由此算来,2009年度,流感疫苗项目几乎无法给海王生物带来投资回报。
深圳某机构医药分析师认为,“海王集团正处于困难时期,海王生物能否支撑到流感疫苗回报期还是个问题,近期股价暴涨纯属于市场乱炒。”
此前的6月4日,深圳市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组,来到海王集团考察调研,专门协调解决海王集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时试图通过各种方案解决海王集团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但是并没有研制具体的解决方案。”上述医药界人士说。
据海王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继6月9日,海王集团与葛兰素史克(GSK)签约现场看到过董事长张思民,此后没见到过张。
上述医药界人士则认为,海王生物及海王英特龙此轮流感疫苗被市场爆炒,或许可以给海王集团翻身的机会,“政府救不救助不重要了”。
流感疫苗虚实未定
6月9日,葛兰素史克与英特龙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合资疫苗企业。海王英特龙是香港创业板公司,海王生物拥有其67.5%股权。
张思民曾公开表示,合资公司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争取早日生产出高品质的疫苗产品。此后,海王生物连续三个交易日冲涨停。
双方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透露,葛兰素将以现金形式出资约3133万美元,拥有合资公司40%的股权,英特龙将以土地使用权、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出资约4700万美元,拥有合资公司60%的股权。
英特龙公司董秘梁冠华介绍,合资公司将利用国际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渠道销售产品,预计此项目有关疫苗产品2013年后上市。
目前,英特龙已经投入的疫苗生产基地位于深圳光明新区,工程建设资金约1.7亿元,该基地的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正处于申请GMP认证的准备阶段。
据海王生物公告透露,该公司在建的疫苗基地没有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计划,英特龙尚未收到毒株,因此新疫苗的上市时间尚难确定。
目前,英特龙正在申请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用毒株,并开始对现有100万人份产能的流感疫苗生产车间(已于2006年通过GMP认证)进行改造。海王英特龙预计下周可以拿到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待该生产车间改造后通过GMP认证,该公司将开始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工作,预计产能在100万人份至200万人份之间。
但完成上述整个过程需要6-8个月的时间。海王生物公告称,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上市时间和销量等情况都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财务之困与资产腾挪
“关键是海王集团经不起长时间的拖延,此次合作项目中,海王以光明疫苗生产基地1.7亿元的前期建设投入和部分设备换来3133万美元的真金白银,同时该生产基地加上土地使用权立即升值到了4700万美元。海王集团是以政府优惠政策资源换取资金与技术,缓解目前的财务困境。”一位深圳医药界人士分析说(更多新闻来源医药新闻网)。
海王集团、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等“海王系”几大主体企业存在复杂的关联交易。
2005年度,海王生物出现超过7亿元的巨额亏损。2006年3月,海王生物因与光大银行南山支行7500万元的债务纠纷,旗下资产被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查封。
2006年底,为了挽救业绩,海王生物将所持有的深圳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45%的股权,以及深圳市名派广告有限公司广告费形成的债权中价值7000万元的债权转让给大股东海王集团,海王集团于年底前向海王生物支付5420万元的收购首期款和1000万元债权首付款,其余分期付款。同时海王生物将山东海王公司转让给海王集团,获得8700万元收益。此外,海王生物顶住备受争议的压力,还将其持有亚洲资源1.29亿股的股权以1.2亿元出售给海王集团关联企业海王健康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2006年,海王生物实现扭亏为盈。2007年,海王生物陆续回收资产出售款,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5%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3868万元。
海王生物通过向关联公司处理资产不仅解救公司自身营运问题,还向海王英特龙提供贷款担保,甚至直接输血超过2亿元。
其实海王集团并非无力救助海王生物。
2007年12月,海王生物全资子公司海王杭州公司100%作价1亿元出售给海王集团,海王集团以分期付款方式交易,首期5600万元。2008年8月,海王集团以杭州海王作为资产抵押,从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有限公司获得4000万元流动资金委托贷款。
2008年底,海王集团又重新把海王杭州还回海王生物。此时,海王生物购回海王杭州公司花费1.04亿元,海王集团在此往返交易中净赚400万元。
通过几番资产腾挪,海王生物维持了连续多年的盈利业绩,而海王集团也借助资产流转实现套利。
截至2008年底,海王生物总资产27.77亿元,负债总额20亿元。该年度其应收账款曾一度超过6亿元,其中前十大欠款人多数与海王生物有直接或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