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三代行医救死扶伤数十载 六位医生见证医疗发展快

   2014-12-03 1390
核心提示:  摇铃一响,父亲就要连夜出诊。在南昌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章曙光眼里,父辈那一代人救死扶伤的经历,是他从事这个职业最大

  “摇铃一响,父亲就要连夜出诊。”在南昌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章曙光眼里,父辈那一代人救死扶伤的经历,是他从事这个职业最大的动力。

  “父亲常告诫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患者,因为他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治好了一个患者,其实也就是稳固住了一个家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章曙光一家三代走出了6位医生。

  “摇铃一响,父亲就要连夜出诊”

  “父亲章璘是我们家第一位走上手术台的医生。”章曙光告诉记者,他们祖上并不是医学世家,爷爷曾经当过律师和老师,父亲1953年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了南昌市第一医院,成为一名胸外科大夫。

  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下基层锻炼,章璘被分到了德安县人民医院进行支援,全家也搬到了与医院一墙之隔的民房居住。“那时我才14岁,印象很深刻,因为条件太艰苦了。”章曙光感叹说,当时整个县城都没有麻醉师,连阑尾炎这样的小手术也不能做,父亲既是医生,又是麻醉师,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

  章曙光还记得,在医院与他们家的墙壁上,挂了一串摇铃,“只要摇铃一响,父亲就得连夜出诊,有时候摇铃一个晚上响好几次,睡不了一个完整觉。”在德安,章璘是整个医院的主心骨,5年时间指导了不少当地医生,后来一些胆囊、胃切等手术基本都能够做了。

  30年来,患者数量呈V字形趋势

  章曙光笑着说,从1979年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也有35个年头了。

  在他印象中,这30多年来,患者的数量呈V字形趋势。“20世纪80年代,因为基层医疗条件落后,患者数量比较多,我记得当时在门诊实习一天就看了30多个患者。”章曙光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患者数量渐渐减少了;而在国家推行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后,看病的人群和手术量又增加了许多。“一方面是生活条件好了,现代人开始注重预防和保健,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越来越好了,很多医疗费用都能报销,看病的人群也就多了。”

  医疗环境越来越好了,但在章曙光看来,压力也更大了,“现在科技水平发展很快,知识也越来越多,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

  薪火相传三代走出6位医生

  章曙光告诉记者,他的母亲、爱人和妹妹都是医生。2007年,儿子章翀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医生。昨天下午,刚下手术台的章翀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对医生这一职业有特别的感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内心很快乐。”

  谈及梦想,章曙光说,他希望今后的医疗环境能够越来越好,可以为患者更好地服务。而章翀希望自己的医疗技术能够不断提高。

  “父亲常告诫我们,医者仁心,不能忽视每一个患者,因为他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治好了一个患者,其实也就是稳固住了一个家庭。”章曙光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leafer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