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余姚市积极探索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以市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和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为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市的卫生工作满意率达到96%。
一、推进三个抓手建设,充分发挥市级公立医院龙头作用。
一是以等级医院创建为抓手,提升市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目前该市有5家市级医院,其中三级乙等医院1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242人。市人民医院作为该市的市级龙头医院,开放床位1206张,2012年出院病人4.3万人次,年门急诊172万人次。二是以施“名医名院”建设为抓手,柔性引进人才。出台《关于开展医学人才柔性引进、加快推进“名医名院”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各合作单位按1:1配套),初步确定15个学科(专业)作为柔性人才引进、重点合作支持对象。目前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急诊科和病理科,市中医院消化内科等已成为省、市医学重点学科。三是以城镇一体化托管为抓手,发挥城市医院扶持作用。目前该市已有2家市级医院对2家山区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一对一托管,托管单位拥有经营管理权、人事用工权、经济分配权等,定期安排专家到卫生院带教或门诊,帮助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有计划地做好人才培养等工作。
二、加强五大中心建设,推进城乡资源整合一体化。
实施全市临床检验、影像(心电)会诊、慢性病诊疗、消毒供应、卫生物资采购等五大中心资源整合。一是实行临床检验一体化试点改革,2009年设立省内第一家公立市医学临床检验中心,独立设置机构、明晰机构性质、统一软件、完善网络建设、建立物流队伍,目前临床检验中心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有条件的站,实现检验流程的统一和全市检验项目结果报告通用。二是成立市医学影像(心电)会诊中心,与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联网,通过PACS系统上传放射片并实现专家会诊,计划9月底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三是成立市慢性病诊疗指导中心,在市人民医院挂牌运行,组织开展多期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为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奠定基础。四是成立消毒物品集中供应,城区已有3家单位纳入市人民医院集中消毒供应,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消毒物品供应分中心。五是设立卫生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对单项数量大的进行单项价格竞标采购,品种多、单项数量不多的实行打包按市价统扣选定供应企业,大宗物资由供应企业直接配送至医疗单位。
三、实施四个定向,加快建立区域卫生人才统筹机制。
一是实施定向招聘,采取放宽户籍限制、放宽年龄限制等措施,通过“定向岗位”等形式公开招聘,吸引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学毕业生到山区和偏远区域工作,三年来共招录卫生人才300余名,明确对招录至非中心乡镇和城关镇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给予本科生4.6万元、大专生2.6万元补助。二是抓好定向培养,与22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确定1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到宁波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大专的学习。三是实施定向帮扶,开展市级医院托管经营山区卫生院工作(市二院对四明山卫生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对梁弄中心卫生院),落实市级医院对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依托“杏林医疗联合体”和阳明国医馆实施“农村基层高级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姚东和姚西卫生协作体,中层交流、卫技人员内部进修、技术帮扶等,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四是落实定向补贴,对山区医务人员在实施绩效工资时增加每人每月300- 500元的山区补贴予以适当倾斜。对见习期满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生在基础性绩效工资外给予大专毕业生每月1200元,本科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