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现有农村户籍人口为554927万人,占全市人口75.5%,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7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2家、村卫生室107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9家,基本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在编人员876人,缺编858人,基层卫技人才招聘困难。而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暴发性增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该市通过推行乡村全科医生签约、实施基层机构共享协作、开展“农村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实行县乡托管试点等创新举措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政策倾斜强化资金、人力、基础设施等要素,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取得了“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显著成效。2010年至2012年三年累计新改建乡镇(街道)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6家、村卫生室105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9家。39个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在10个山区乡镇每月上门服务2次,8家乡镇医院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型区域协作,每家市级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成功打造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9月,嵊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住院7931人次,同比增长6.7%;门诊人数146.2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基层首诊比例61.63%,位列绍兴市第一位。于去年创新推出的乡村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今年8月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重点联系县,至9月底已覆盖400个行政村(居委会),覆盖率81.1%;开展签约服务乡村医生470人,共签约39458户、113722人,其中高血压、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50130人。主要做法:
一、强化资源配置,实现求医“零距离”
(一)推行乡村全科医生签约,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每月开展两次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每次服务责任医生都会根据“签约手册”记下的健康档案,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带药、带设备。为增强山区农民健康意识,提高看病就医率,签约服务还对签约家庭实行积分制,对积分达到一定额度的家庭予以奖励,免费提供一些体检项目。今年5月底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该市签约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保留该市作为全省唯一的重点联系县。
(二)实施基层机构共享协作,优化片区资源配置。2012年,在该市崇仁镇中心卫生院与王院乡卫生院、谷来镇卫生院与竹溪乡卫生院之间实施集镇卫生院与山区卫生院资源共享型区域协作试点。由集镇卫生院一名副院长兼任山区卫生院院长,协作的卫生院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检验检查、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协作共享。实施以来取得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增强,门诊人次增加,职工收入增加;院容院貌提升,农民健康体检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项目绩效考核得分率提高5-10个百分点),群众满意、职工满意、当地政府满意“三增三提三满意”的良好效果。今年6月在其他4个乡镇推广实施。以通源乡卫生院为例,今年7-9月,门诊同比上升16%,健康体检完成率由去年的49%到66%,充实健康档案4000多份,长乐镇卫生院医生到通源乡卫生院服务150多人次。
(三)推动卫生数字系统建设,优化信息资源配置。2011年被列入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县市,市财政投入1593万元,实现城乡居民参保病人在任一公立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时结报;建设区域化的电子健康档案、住院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系统,缩小市属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距离,实现诊疗记录和信息在各医疗机构间共享;完成检验报告网上查询系统和3家市属医疗机构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建设,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挂号预约和查询检验报告。
二、强化要素保障,实现问诊“零等待”
(一)基础资金保障。该市出台《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按照“核定计划、专项安排、包干使用、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办法,对基层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基本运行经费经过核定给予全额保障,对基本建设、基本装备配置实行专项申请、全额补助、专款专用。2009年实施新医改到2013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7.5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资金3亿元,项目和运行资金4.5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提高到人均40元,每年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00余万元。
(二)设施建设保障。2010年起市财政对村卫生室和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家补助1万元,对设置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院每家补助车辆、设备配置资金30万元;2011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进行统筹配置和更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设备配备,至目前共补助3005.7万元。在机构建设中,明确村卫生室建设主体为行政村,建设用地由行政村解决,并列入市政府责任考核。
(三)医疗队伍保障。2010年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重新定性定编,至2013年共招聘卫技人员650多名,累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69名。对山区卫生院编制和人才招聘实施倾斜,人员按每万服务人口13名的基础上再增加10%;按照“城招乡用、乡招村用”人才招聘机制,实施城乡区域协作招聘方式改革,即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义招聘,先到山区卫生院工作5年,5年后到招聘单位工作。为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病就医不便和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2009年起在2个山区乡镇开展“农村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试点,按照“组建一支服务团队,建设一间服务用房,配置一辆服务用车,随车携带一套常用医疗设备和新农合即时报销设备,备带一批常用药品”的服务模式开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2011年在10个山区乡镇全面实施。目前,全市39个流动服务站每月上门服务2次。
三、强化薄弱环节,实现服务“零差距”
(一)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缩小服务差距。对基层卫生院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和分配,绩效考核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内部管理、工作质量为主,考核分达标的人均绩效工资全额保障,考核优秀的人均绩效工资给予上浮,对山区卫生院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山区补贴。为调动基层积极性,对经常性收支差额小于财政核定差额补助总额的,小于部分财政不予追减预算,相应资金50%用于单位提取奖励基金,50%用于单位的事业发展支出。
(二)深化县乡村一体化改革,缩小管理差距。2011年起对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至今年9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2.7%。通过撤并、淘汰、变更等途径,整合淘汰规划外村卫生室近200家,并在2012年绍兴市医改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今年作为全省16个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试点县(市)之一,计划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在全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市乡村纵向协作”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施“市级技术共享中心、基层区域医疗中心”两大建设,建立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签约服务”三项制度。
(三)建立对口扶助机制,缩小技术差距。2010年7月该市人民医院对仙岩镇卫生院、下王镇卫生院实行县乡托管试点。市人民医院派出一名业务骨干负责被托管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强化技术支持,下派工作组进行定期服务和业务指导。每家市级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市级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服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人员进修、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服务水平。(嵊州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