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单季稻”轮作的创意源自民间,于2009年率先在埠头镇三丘田村进行示范。指的是单季水稻收割后,种植贝母、元胡等中药材,充分利用冬季温光资源,增加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金丽华是埠头镇的农技人员。她告诉记者,一年下来,示范区的亩产值达到27638元,亩利润过万元。因为轮种的经济效益好,村民们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在过去的一年里,埠头镇“中药材———单季稻”轮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多亩。金丽华说:“以往,一到冬天,地里的土地都荒着。如今,这些闲置的地都综合利用了起来村民完成了‘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口袋里的余钱也渐渐多了起来。”
2013年秋冬,我县新增了下各、大战、上张、淡竹、溪港等五个乡镇开展“中药材———单季稻”轮作模式。截至目前,我县已经有15个乡镇在推广应用“中药材———单季稻”轮作模式,长势良好。
柯阳是白塔镇的一名村官。2012年,他尝试着将黑木耳和单季水稻轮着耕作。短短两年,他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地里的水稻收割后不久,我们就开始用菌棒培育黑木耳。”柯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概能培育8000段菌棒,每段菌棒上种植出来的黑木耳,能在市场上卖到5元。除去种子、人工等成本,每段菌棒的纯利润在2.5元左右。仅仅种黑木耳,一亩地的纯利润能达到2万元。
“到了水稻种植的季节,这些菌棒成了天然肥料,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了!”柯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