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岷县举行2008当归产业论坛上,中国医保商会绿色行业标准办公室提供了一组数据:2002年王老吉的销售额为1.8亿元,2003年为6亿元,2004年为14.3亿元,2005年为25亿元,2006年为近40亿元。据介绍,广州王老吉集团的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其中王老吉清凉茶、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等都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中药名牌产品”。与会专家指出,王老吉的发展壮大给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带来反思:非治疗理念将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些专家指出,按照以往中药材发展的思路,中药材的发展必须与临床医疗相结合,即向医疗机构提供能够治疗疾病的中西药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口十分单一,因此中药材的命运如何单独决定于医疗卫生机构。他们认为,尽管非处方药品市场的放开给中药材市场注入了活力,但药品毕竟是药品,其市场消费对象仅仅是病人,随着当前人们健康观念和知识的普及与深入,单纯的药品的市场不敢说萎缩,至少不会大幅度增长。
健康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健康产品应该是未来中药材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从目标人群来看,保健品的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医保商会绿色行业标准办公室的专家指出,如果把人体的健康分为未生病、身体不适、生病和康复四个阶段,那么只有在生病阶段需要各种中西药品进行治疗,而在未生病、身体不适合康复阶段,都需要用各种健康产品进行调养。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研究表明,全世界15%的人群处于疾病状态,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与健康人群则是保健品的主要消费对象,因此,保健品的目标人群远远大于药品。
其次,从市场份额上看,保健品是一个迅速崛起的领域。中国医保商会绿色行业标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全球保健食品的市场销售额达到了700亿美元,增长速度约为7%,到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000亿美元。在我国,2005年中国保健食品销售总额为800亿元左右,按照人均计算大约为每人每年61元,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超过每人每年1000元。
第三,中药材和中医药独特的调养理念适用于保健品市场“绿色”要求。中药材多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即便是目前大规模的基地种植,仍然能保证其天然植物的特性,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品成品和上游产品的“绿色”品质要求较高,中药材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这一要求。
中药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企业随着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但是纵观中国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除了部分国家运用行政与技术壁垒对我国中药出口进行双重阻击外,我国医药产业自身竞争力不高,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乏力给我国中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许铭介绍,2000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为1944.6亿元,2006年增长为5536.9亿元,同时进出口额也在相应增加。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医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运行效益不高、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他介绍,2000年我国医药行业大企业数为284家,到2005年减少为55家,从7.35%下降为0,97%,2000到2006年我国医药产业毛利从36.9%下降为30%。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从2005年的9.4%下降为8.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的规模和效益逐步下降。
许铭等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状有国际医药品市场整体波动变化,同时也暴露了我国药品行业创新、品牌等多方面的不足。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国有医药行业还将面临新一轮的跨国并购浪潮,日本、韩国的植物药企业率先对国内中药材生产企业形成挑战,而且越来越多的洋中药将抢滩国内重要市场。
发展中药产业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中药产业涉及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医药知识产业,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产业链。中药材是中医临床和中药工业的基础原料,是我国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因此,发展中药种植业、推进中药农业的形成及其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从而完善中药产业的发展链条,对保护重要资源,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专家邹健强指出,在中药材上游种植产业发展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科技要先行,在建立标准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再扩大生产规模。中药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尤其是中药材种植业。要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必须应用现代技术加以支撑和改造,通过提高中药材标准来形成品牌,通过提高中药材质量来提高效益。
二是积极研发以地方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提高中药资源的技术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尽可能多的终端产品,如传统中医药的“二次开发”和现代中药研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许铭认为,同仁堂国际化的案例有几点也值得国内同行业借鉴:首先以品牌效应带动产品的国际化;二是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力推动了国际化进程;三是产供销集约化运作是国际化的根本保证;四是设立分店的直接投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成效明显;五是借助香港的优势地位搭建进入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六是不断创新为国际化提供了原动力;七是不断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中国医保商会绿色行业标准办公室专家还认为,为体现中医药在世界医药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中国中医药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对中药出口企业的产品进行绿色标准认证来促进产品的出口管理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