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掌控大医院终端代理配送的医药公司。这些公司盘踞在各地市场,依靠多年的经营建立了稳固的关系,掌控当地市场。
一家只有20人规模的新药代理公司,靠几千万元的业务,一年利润竟然可以超过年销售过亿元的快批商业公司,这样的状况在当前的医药市场并不稀奇。
由于承担了药品从出厂到销售整个环节的工作,这些小型商业公司其实已经掌握了整个药品销售的主导权,当然也会分享最大的利润。这些商业公司只要有几家稳定的医院终端客户就能稳赚。早些年,他们大都喜欢选择等待临床用量比较大的产品送上门来销售,所以抗生素类产品在当时最受商业公司亲睐。后来,随着抗生素等产品的降价,一些临床必需的专科药又成了香饽饽。
当前的医药商业批发环境依然是地方保护比较严重,药品分销混乱,行业整合得不好,目前依然有很多个人代理商挂靠在商业公司名下,依靠与个别医院的关系维持业务,如同一盘散沙。特别是医院终端的配送,地方保护尤为严重。例如沈阳的公司不能去大连做,大连的公司也不能到沈阳做,没有一家业务能覆盖全省的商业单位。作为东北三省最重要的药品市场辽宁,竟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省级代理商。这些商业公司各自为政,在各地都拥有自己的核心医院终端,任由市场如何洗牌,依然保持不败。
二是类似九州通、新龙、国药控股、科伦医贸、海王银河、淮海医药这样的大物流企业。除个别运作全国市场之外,大部分都集中在某个省级区域,承担了该区域内OTC终端和第三终端大部分的一级分销功能,是上游制药企业进入这些区域市场的入口。近几年,这些物流公司的区域霸主地位日益突出,业绩发展迅猛。
三是各省(市、县)的一级医药物流公司。这些小公司大部分都是在以200公里为配送半径的区域内,覆盖了这些区域内的所有零售药店、诊所以及乡镇医院等终端。他们之所以能在激烈的洗牌中站稳脚跟,与其建立的配送网络资源有密切关系——他们是目前OTC第三终端企业产品二级分销格局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与下游终端相联;这些小公司同时也是上游大物流和医药企业争夺的重点资源,得到了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得到了当地终端。
从目前形势看,上述三类商业公司主导着目前中国医药商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他们各自风格鲜明,但惟一的变数来自新医改:一旦配套的招标配送政策有所调整,第二类和第三类商业公司就可以切入高端医院的业务领域,届时,将对第一类商业公司产生巨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