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谱新篇 ——西藏军区115医院开展民族医疗工作纪实

   2015-03-18 930
核心提示:绿色通道暖藏胞从外地落户林芝县八一镇公种村的特色,不幸身患急性黄胆性肝炎。可出乎她预料的是,她仅凭村里开的一张村民介绍信

“绿色通道”暖藏胞

从外地落户林芝县八一镇公种村的特色,不幸身患急性黄胆性肝炎。可出乎她预料的是,她仅凭村里开的一张村民介绍信,就一路绿灯住进西藏军区115医院传染科一级护理病房。半个月后病愈出院时,没有一人提出费用问题。后来她得知,这是115医院为驻地学校师生、藏族群众开辟免费就医“绿色通道”带来的结果。

这项工作始于1982年。提起此事,已是医院副院长的陈建祥回忆说,一天,115医院派医疗小组为驻地学校、村庄开展义务巡诊。尽管各村庄、学校都建有医疗点,但因医疗设备差,仍有一些藏族群众因患重病而得不到很好治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们亲眼目睹核桃村一位名叫格桑的结核病患者,因交不起昂贵的住院费,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

这一幕幕像针扎一样刺痛着115医院官兵们的心,尽管医院的业务经费十分紧缺,可他们依然作出决定,每年从特支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钱,用于驻地群众的免费医疗,他们深入驻地八一镇小学、公种村、核桃村,挨家挨户逐人发放免费医疗卡,一次就为师生、村民办理了576张,他们可凭该卡享受挂号、住院和取药“三优先”。

自古欠账还钱,治病掏钱。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望着这一张张带给健康希望的免费医疗卡,村民们半信半疑。为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医院主动将巡诊中了解到的患结核病的格桑、患疟疾病的拉珍、患肠炎的巴珠接到医院进行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和细心调理,这几位入院前脸色极差的村民,出院时个个都脸色红润,格桑能下地干农活,拉珍不再躺在病床上,而巴珠一顿能吃半斤糌粑,医院没有提出要一分钱的医疗费,感动得他们不知说什么好。

115医院免费为群众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有病找115医院去”成为驻地师生、村民的口头禅。于是,在这里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次,公种村村民多多肝部疼痛难忍,持医院办的免费医疗卡住进115医院传染科,医生对其进行反复检查,诊断他患有早期肝癌,伴有肝脾肿大,药物对他仅能起到减轻病痛、延缓生命的作用。亲属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不给医院增加负担,来医院要求接多多回家。医护人员望着多多痛苦的样子,硬是将他留了下来,并作了一级护理。在多多住院的80多天里,医护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照料他,想方设法减轻他的病痛,令多多十分感动。多多在弥留之际,最后遗言竟是要求亲属给115医院医护人员做一面锦旗。去年5月的一天,核桃村一位名叫罗布次仁的3岁男孩,在玩耍小刀时将手腕割伤,因出血过多而休克。母亲焦急地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来到医院,医护人员在安慰这位母亲的同时,立即采取输液、输血等抢救措施,终于将小次仁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罗布次仁住院的7天里,医护人员给他买来糖果、动画图书等,用爱心筑起小次仁与医护人员深厚的感情,后来小次仁见到男医生就叫“阿爸”,见到女护士就叫“阿妈”。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品价格一涨再涨,医院用于驻地群众免费医疗的费用一年比一年高。可医院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为驻地群众解除病痛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去年3月,在外地打工4年,不幸身患结核病的公种村村民琼吉,看了几家诊所,几乎花光所有积蓄,病仍不见好转,只好拖着病体回到自己家中,心情非常失落。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翻箱倒柜找到7年前办的免费医疗卡来到医院,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很快为她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20多天的治疗,她的病痊愈了,出院时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提出费用问题,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年来,115医院先后拿出39.28万元,为驻地群众义务巡诊14300人次,门诊接待29600人次,接受住院治疗560人次,使群众们的健康有了保证,他们亲切地称医院办的免费医疗卡为“绿卡”,称这些医护人员为“健康卫土”。

   踏冰趟雪驱病魔

“喜马拉雅山哟高又高,雅鲁藏布江水哟长又长,山高那个水长哟,阻挡不住115医院门巴(藏语意为医生)进村来……”在藏东南采访,无论你来到藏族村寨,还是门巴族、珞巴族村寨,都能听到这首经村民们自编自唱、赞美西藏军区115医院的歌曲。

这首优美的歌曲起源于林芝县东久乡东久村,是由一名叫格桑次仁的民间艺人编唱的。那年3月,一场流感横扫东久村,95%的村民不能下地干农活,学校也被迫停课,一份由林芝县卫生局起草的紧急求援报告摆在了115医院党委案头。时间就是生命。医院迅速派出由内科、检验科和护理人员参加的4人医疗小组。海拔5000余米的色齐拉山风大雪猛,医疗小组依旧星夜兼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第二天凌晨1点15分到达东久村。他们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之中。格桑次仁是这个村6名重症感冒患者之一,原有的一副好嗓子因病而沙哑了。医护人员来到他家,一边量体温,一边输液,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6天的医治,村民们的流感得到控制,没有一人死亡,格桑次仁重新亮起他的金嗓子,走到哪里,就把那首经他改编的歌唱到哪里。

增强农牧民的自身保健意识,解除少数民族同胞的病魔之苦,成为115医院民族医疗巡诊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派出医疗巡诊小分队,深入到一些街道、工厂、学校和村庄,给人民群众送医送药,把子弟兵的一片爱心送到他们手中。一次,115医院派出的医疗小分队来到波密县松宗乡巡诊,疾病缠身的藏族老阿妈德吉加入到巡诊行列,被确诊为结核病并伴有多种并发症。面对德吉老阿妈孤身一人,医疗小分队将她接回医院治疗。5名护士组成志愿服务队,为老阿妈拿药倒水,送饭喂菜,擦洗倒尿,老阿妈一年后康复出院时,紧紧拉着护士们的手老泪纵横:“是你们给了我健康,我这个经过新旧社会的人,真正感到金珠玛咪是我们藏族人民的亲人。”

林芝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泥石流、塌方、疫病、水灾时常发生。可每当遇到重大灾情,115医院作出的第一反应就是急速奔赴灾区,解除人民的病痛。1998年6月,林芝地区阴雨连绵不断,雅鲁藏布江、尼洋河、迫龙藏布江河水猛涨,原有的几条公路,有的被洪水冲断,有的被泥石流阻隔,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医院及时准备药品、器材,成立了一个有15人组成的医疗小组。为早日赶到灾区,他们用双手把公路上的石头搬走,趟着刺骨的雨水推车,有的村庄实在上不去,就把药品器材手抬肩扛到村里。当医疗队来到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自治乡时,珞巴族同胞望着医护人员个个全身湿淋淋的,感动得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咪。”仅这次巡回医疗历时达15天,行程800余公里,为农牧民群众巡诊1846人次,受到林芝地区领导的高度称赞。

这些年来,115医院坚持不懈地开展医疗巡诊工作,投入经费56万元,累计行程4.6万公里,巡诊病人14628人次,用实际行动与驻地各族人民建立了浓厚的鱼水情谊,涌现出一大批拥政爱民模范。传染科主任赵振江在西藏从事医疗工作30年,他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更热爱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每逢节假日,赵振江便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农牧民群众义务巡诊。公种村的措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因身患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每到星期六他便来到措姆家,从处方调剂到熬药,他都亲自动手,几年来从未间断。措姆的病不仅有了好转,如今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多次被军地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副院长邓天吉,利用自己几十年临床医疗经验,经常、深入到学校、村庄宣传卫生防病知识,长期坚持为身患多种疾病和生活困难的公种村老人旦增送去衣物、营养品,并诊治疾病,被藏族群众誉为毛主席派来的“菩萨兵”。

   心系藏乡扶医忙

“小病不出乡”在林芝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已成为现实。说起这一变化,该县卫生局王局长对西藏军区115医院坚持实施民族医疗扶贫赞不绝口。

20世纪90年代初,115医院党委收到一份林芝县乡镇卫生院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因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不足,医疗设备依旧落后,药品相当匮乏,人才奇缺,管理措施更谈不上,这样的医疗卫生状况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

“作为驻守一方的军队医院,搞好驻地医疗扶贫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医院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讨论,达成这样的共识。可制约林芝县卫生院医疗发展的问题很多,从何处入手呢?为把医疗扶贫工作落到实处,115医院派出以副院长陈建祥为组长的医疗疗扶贫小组,深入到林芝县六乡一镇卫生院,对所有乡镇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卫生人员状况、药品种类等进行全面详细调查,以此制定出“人才、管理、设备三配套”的医疗扶贫措施。

搞好医疗扶贫,人才是关键。115医院党委始终把提高医护人员水平放在重要的位置,推出一系列着力培养医疗人才的举措。1992年5月,115医院举办首届民族医疗扶贫培训班,从林芝县每个乡镇卫生院挑选一名以上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化、正规化业务培训,采取医院组织高级医师授课、学员临床实践、独立完成任务等办法,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115医院还请地方医疗机构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医务工作者,讲授乡镇卫生院行政、医政、防疫和药品管理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15医院共为林芝县培训医护人员28人次,95%的医护人员成为乡镇卫生院骨干力量,有的还步入了领导岗位。

医疗设备的陈旧落后,连一些普通病症也无法诊治,群众只好把病人送到费用高于乡镇卫生院数倍的地、县医院去,它不仅加重了驻地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严重制约着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尽管115医院自身的医疗经费十分紧缺,可他们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钱,购买医疗器械,复印宣传品,利用义务巡诊之机给各乡镇卫生院送去,先后为各乡镇卫生院赠送了价值10余万元的B超机、心电图机、手术台、常用器械、钢丝床等医疗设备,使乡镇卫生院的就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15医院在驻地实施医疗扶贫时还感到,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同样不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发展。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工作效率,115医院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将《院长职责》、《急诊室工作制度》、《注射室工作制度》等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制度分成18类,打印装订后送到每个乡镇卫生院。115医院还结合驻地基层卫生员文化素质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的实际,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度逐条细化,并派出小分队深入各卫生院蹲点帮带,真正让每一名地方医务工作者熟记自身工作职责,模范执行规章制度,避免因职责不当带来工作上的差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15医院民族医疗扶贫在林芝县结出累累硕果,所属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较过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医护人员90%脱“医盲”,年收治病人是以前的3. 8倍,检验单合格率达87%,处方合格率达96%,治愈率也由过去的31%上升到现在的78%,群众对卫生院的信任度大幅度提高。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医疗扶贫成果,115医院政委李云华感慨地告诉笔者,这是“红辣椒拌胡萝卜,吃得出看不出”的活。在这偏远的深山沟里,花钱出力,难得名利,但看着藏族同胞的生命健康保障环境一天天好起来,便觉得那些虚名浮利没啥意思了。

贫困村寨育桃李

地处尼洋河畔的西藏军区115医院,有一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楼房,可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驻地上百名医务工作者前来学习深造,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之为“山医大”。

115医院经常一肩挑两担,既为驻军官兵提供卫勤保障,又帮助驻地群众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每年,医院都分季度派出医疗队赴贫困村寨送医送药,医疗队所到之处门庭若市,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现状时时冲击着医疗队成员们的心。大家都在想:要有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就好了。

西藏林芝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海拔高低相差达2000余米,这里村落散布,地广人稀,给地方开展医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米瑞乡年仅19的青年女子达珍,在给小麦脱粒时,不慎把手弄到脱粒机里,3个手指当即断掉,父母将她送到乡卫生院时,在家的2名卫生员望着血肉模糊的手不知如何处理,只好将她送到115医院求治,近百公里的公路,折磨得达珍几次昏死过去,因到医院太晚,她的断指已不可能再植,留下终身的残疾。樟玛沟村村民达洛,患急性阑尾炎住进乡卫生院,医生作为一般肚痛病人处理。3天后,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而且剧烈的疼痛折磨得他死去活来,家人只好将他送到115医院急诊室。虽然医护人员进行了全力抢救,可因送得太晚,未能保住生命,达洛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一幕幕像针扎一样刺痛着115医院党委“一班人”的心,一项帮助林芝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计划出台了。1992年初,115医院向西藏军区后勤部、林芝地区提交报告,愿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每年开办一期半年以上的医疗培训班,为林芝地区培养一批基层卫生医疗人才。5月份,在阵阵赞许声中,115医院首届,医疗扶贫培训班开学,面向基层乡镇卫生院招收的11名“医肓”,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

办这样的培训班并非一件易事。不要上级拨一分钱,医院免费学员提供食宿、购置教具器材和维修教室宿舍,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近10万元。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医院百余号人勒紧裤带求发展,靠艰苦奋斗,集资上百万元,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还投资6万元完善培训班的教学设备。培训班由多民族学员组成,他们都是从乡、村招聘来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几乎要从零起步,这给医院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培训班教学靠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专业设置涉及医、护、药、技4个方面,成为每个学员的必修课。

为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医院决定由各科室中高职医护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基础课程。他们从最基本的人体解剖学到诊断学,从高原易发的内科、外科、传染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诊到高原特有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采取通俗易懂的挂图、幻灯和电教相结合,并分期分科进行考试,检验学员们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为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医院又采取分组轮科实习的方法,把医院作为学员的实习基地,由科室领导担任实习组长,现场教练。他们从主诉、现病史及门诊病历的规范书写到诊断治疗均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视、触、叩、听的示范,让学员对一般简单而又多见的病进行治疗,如胸穿、腹穿和腰穿等,使每个学员在结业时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急诊均有较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

医生护士皆为师,育得桃李遍乡村。医疗扶贫培训班举办8年来,为林芝地区培养出医护人才114名.有1人担任县医院院长,2人担任乡卫生院院长,3人担任县医院科室主任。林芝县有名的骨科医生索朗达杰,1993年8月高中毕业后,被招聘到米瑞乡卫生院工作,培训前,连外伤的包扎也不会,学成回乡卫生院后。顺利实施建卫生院来的第一例断指移植手术,如今经他治好的外伤病人达16人。1998年7月被上级委任为东久乡卫生院院长。学员西洛。过去只能给病人打针、取药,现在不仅能诊治普通病人,还能处理一些疑难病症,因工作出色,连年被上级评为优秀护士。

雪山“孤岛”献爱心

墨脱人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98年11月20日,西藏军区115医院首批过冬医疗队,神兵天降般来到这个驰名中外的“孤岛”,与他们共同度过8个月漫长的封山期。从这以后,115医院每年大雪封山之前,都派出过冬医疗队进驻墨脱,给墨脱驻军官兵和地方群众带去健康福音。

墨脱县位于藏东南,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是全国唯一没正式通公路的县.一年仅4个月可走陆路与外界交往,有高原“孤岛”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地震、山洪、雪崩不断,泥石流灾害频繁,成为我国疟疾、肝炎、流感、麻疹、中暑、蛇伤等疾病的多发区。尽管墨脱有县医院、乡卫生室,驻军有卫生所,可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才缺乏,达不到驻军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就医需求。

墨脱县落后的医疗现状反映到115医院后,他们迅速成立了以副院长邓天吉为组长的过冬医疗筹备小组,从药品的准备、医生的选派、路线的选定到急难病症的处理,都进行了周密的布置,为医疗小组进驻墨脱开展就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天,首批过冬医疗小组成员在整理所带药品器材时,背崩乡门巴族村民巴桑次仁跌跌撞撞来到他们的房间,一下跪在115医院外科副主任陈云光面前说:“门巴(藏语,医生),救救我的妻子吧!”后来得知他的妻子拉姆生小孩一周后,突然出现大出血昏死过去。陈云光顿觉事不宜迟,扶起巴桑次仁朝他家赶去,只见拉姆躺在火塘边,面如死灰,呼吸微弱,心跳缓慢。经仔细检查,诊断结果为胎盘滞留子宫合并感染造成大出血。陈云光和随去的麻醉师周定洪迅速做了一个简易担架,让家人把拉姆抬到他们的简易手术室。陈云光心里明白,像拉姆这样的病人,要么开腹做子宫切除,要么人工剥离胎盘。切除子宫,意味着23岁的拉姆从此失去生育能力,而人工剥离胎盘,稍剥离不干净,将再次导致病人大出血,生命得不到保障。素有藏东南“一把刀”的陈云光,凭着过硬的技术选择了人工剥离胎盘,并获得成功。一周后,病愈出院的拉姆给医疗小组成员送来了“妙手回春”的锦旗。

墨脱密如蜘蛛的河流、数不清的山峰,带给115医院过冬医疗小组成员的,无疑是一个个“拦路虎”。可他们不畏路途艰险,克服一道道险关,把健康带到千家万户。2000年1月,墨脱乡的几个村庄出现几十年来未遇的流感大暴发,90%以上的群众染上此病,不能下地干农活。巫师、神汉来到一些病人家跳神驱鬼,病人的病情不见好转,墨脱乡领导向驻军官兵紧急求助。115医院派往这里的过冬医生叶东平、陈先恩立即与驻军协调,组织一个由6名医生、卫生员参加的医疗小组,带上必备药品、医疗器具,奔赴墨脱乡流感暴发区。他们来不及歇息,就投入到卡布村村民多布吉的诊治工作中,当时多布吉一夜高烧41度未退,说话时神志不清,医疗小组成员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断他患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若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们立即投入到给病人输液、服药的过程中,经过几天的精心调理,多布吉的病很快痊愈了。

流感爆发的面积之广,人数之多,比例之高,对墨脱乡群众来说,是过去少有的。115医院派往这里的过冬医生在地方领导和部队官兵的协助下,迅速切断传染源,不让外乡群众进入流感区,组织人员搞好群众室内的消毒,为患病群众发放药片。半个月里,医疗小组成员累计行程600公里,诊治患流感的群众850人次,未出现一例因流感而死亡的病例。现年72岁的墨脱村门巴族老大爷格多激动地说:“我亲眼目睹50年前村里爆发的流感,仅我们村就死了14人,那惨景甭提了,115医院的过冬医生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我一生信佛,可他们才是门巴族人真正敬仰的大活佛呀!”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115医院墨脱过冬医生诊治的病人达2600人次,他们中既有耍刀时将中指弄断只剩皮肤的背崩村4岁门巴族小孩次仁措姆,又有脓包重达1.5公斤的地东村门巴族青年边巴,还有被蛇咬伤奄奄一息的格当村藏族老人多洛……采访中,我们得知115医院又将选派一批医护人员去墨脱过冬,申请书如雪片般飞向医院党委,我们不禁想起那首流行于墨脱的《墨脱行》:“一条崎岖的小路/一怀沉默的情愫/让岁月刻画青春的容颜/去回答亲人无言的祝福……”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不知凝聚着115医院过冬医生多少辛勤的汗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leafer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