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傍晚,离察隅县城有将近8小时车程的上察隅镇翠兴村,91岁的藏族老人次旦平措拉着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建文的手说,“感谢共产党。”当地的村干部江措告诉记者,在藏族人看来,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都是大救星。
次旦平措是正在深圳接受免费救治的藏族伤残女孩强巴卓玛的爷爷。两年前的一次严重车祸,导致强巴卓玛的右膝粉碎性骨折。由于无钱医治,她已在家躺了一年多时间。去年10月底,正是在一次走基层的“送温暖”行动中,察隅援藏工作组发现了她,并将她和另两位藏族伤残女孩接到深圳接受免费救治(相关报道见7月9日的深圳商报A3、A4版——《察隅格桑花,鹏城重绽放》)。
这只是察隅援藏工作组一年来结对帮扶、救危济困的一个场景。自从去年7月份入藏以来,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走心”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争取人心”。而正是察隅援藏工作组这样的“走心”行动,让当地的农牧民点点滴滴暖在心。
10元一斤的“高价”大蒜
实际上,这已是王建文一年来第三次到强巴卓玛家。这一次,他是带领深圳广电集团的记者前来采访的。由于我们的报道,察隅援藏工作组的救助行动也引起了深圳广电集团的关注,特意派出记者到察隅采访。
但要来一趟翠兴村并不容易。由于距离较远,有将近8个小时的车程,为了赶在一天内采访完,王建文和深圳广电的记者不得不在早上5点半就起床。尽管如此,当他们在下察隅镇采访完另一个藏族伤残女孩拥曲珍家,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翠兴村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采访完,他们又顾上不吃饭,连夜赶回察隅县城,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
临走时,看到强巴卓玛家门口晾晒着不少刚收回来的大蒜,王建文马上对强巴卓玛的姐姐次仁央宗说,要买一大包蒜带回去。次仁央宗装好一蛇皮袋的大蒜,死活不愿收钱,但王建文表示,如果不收钱就不要。最后,还是以10元钱一斤的价格,买了70斤。“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这样也省得他们到处找人收蒜。”王建文说。
对于强巴卓玛家来说,生活确实不易。由于从小失去了母亲,强巴的父亲布卓至今未能再娶,独自将她们三姐妹拉扯大。而在2012年的那场车祸中,强巴和二姐索朗卓玛同遭不幸。只是,二姐伤势较轻,而强巴则是右膝粉碎性骨折。
在察隅援藏工作组发现她之前,并未痊愈的强巴已在床上躺了一年有余,度日如年。她原本以为,自己就要这样度过余生。但她的命运却因为碰到王建文和援藏工作组而发生转变。如今的强巴卓玛,已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两次成功的手术,装上了德国进口的人工膝关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已能拄着拐杖直立行走。
年仅23岁的强巴,重新扬起了人生梦想的风帆。
所谓“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对于家住察隅县养护段的12岁少年达瓦次仁来说,这种不幸来得太早——也是一场车祸,让他一夜之间失去双亲,成了孤儿。
但达瓦次仁又是幸运的。在察隅县援藏工作组去年开展的“帮扶结对认亲戚”活动中,王建文主动将达瓦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定期上门慰问。
5月31日上午,六一儿童节前的端午小长假。此前一直惦记着要去看望小达瓦的王建文,一大早就拉着援藏干部、察隅副县长杨世农和记者往他家奔。看到我们的突然造访,达瓦的外婆有点吃惊。一坐下,王建文就给达瓦出了不少十位数的加减算术题让他做。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家伙表现还算行,基本都能答出来。
看到达瓦学习上有所进步,王建文和杨世农都很高兴。他们各自拿出了1000元钱,塞给了达瓦。王建文还提了一大袋子的饼干等零食,全部是他前不久托人从澳门带回来的。而作为回报,达瓦的外婆临时炒了一袋子自家产的南瓜籽,非要王建文带回去尝尝。无法推托,王建文只好收下……
记者了解到,像达瓦次仁家这样的对口帮扶贫困户“亲戚”,王建文一共有5户。在援藏工作组的一份总结材料上记者看到:“3月28日、29日,王建文带队前往上、下察隅镇,对‘亲戚’和其他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帮扶。其中捐助上察隅巩固村曲珠家5500元,用于购买手扶拖拉机;捐助上察隅米古村当生家2500元,用于购买鸡苗和建鸡舍。”
捐给“亲戚”5头猪苗
其实,不光是王建文,察隅援藏工作组的每位援藏干部都有这样的对口帮扶“亲戚”。翻开工作组对口帮扶贫困户信息表记者看到,这样的“亲戚”李劲章有5户,杨世农有4户,其他援藏队员也各有2户。按照要求,援藏队员每个月至少要跟“亲戚”联系一次。
5月27日,记者就随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劲章到古玉乡去走了一趟“亲戚”。
在玉和村卓嘎家,主人显然也对突然而至的县里“亲戚”感到有点意外,卓嘎急忙献上洁白的哈达,并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对“亲戚”的到来表达敬意。而李劲章则送上了9000元的助学金,还有一个急救药箱。随行的古玉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卓嘎家有三个上学的小孩,其中两个在内地读中学,还有一个在读大学。如果不是援藏工作组的帮助,卓嘎家很难供养三个孩子上学。
见到县里的“亲戚”,卓嘎夫妇格外热情,一再要“亲戚”留下来吃饭,但李劲章拒绝了。卓嘎拗不过,只好叫老伴拿了好几张饼、一包煮熟了的鸡蛋,要“亲戚”带着路上吃。盛情难却,李劲章只好带上往下一个“亲戚”顿珠家赶。
在路上的闲聊中记者获悉,巴依村顿珠家的条件非常之差。顿珠生有三个女儿,但三个女儿的婚姻都不幸福,她们留下了三个孩子丢给了母亲养。而为了改变顿珠家的生产生活状况,此前,李劲章曾给“亲戚”顿珠家购买了5头猪苗让他们养。这一次去,除了查看一下猪苗的养育情况,还得给她家送去猪苗的资助金。
在顿珠家,看到5头猪苗都长得不错,李劲章非常高兴。至少到了年底,等这5头猪养大后出栏,顿珠家的生活状况会改变不少。在顿珠家,李劲章送上了6000元的农牧民猪苗资助金,还有一个急救药箱,嘱咐顿珠一定要把猪苗养好。
在回去的路上,随行的广东援藏干部、察隅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邓子健又提出,他要去自己援助的贫困户、然乌学村的布楚家看看。原来,邓子健筹措了15万元,用于布楚家翻新旧房子。在布楚家记者看到,由于没有钱盖新房子,布楚的女儿和曲珍老阿妈至今仍住在牛棚里。牛棚里黑乎乎,曲珍老阿妈白天进出都得拿着手电筒……
他给病人亲自捐血
与王建文、李劲章有所不同,另一位深圳援藏干部林浩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在察隅开展援藏工作。入藏前,林浩是深圳市宝安区保健办主任。来察隅后,他挂职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林浩告诉记者,入藏之初,他就在思考 “援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总想为当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进藏第一个月,林浩就随同王建文和援藏工作组走遍了察隅的三乡三镇,行程3000多公里进行调研。期间,他走进农牧民家庭了解当地群众的就医现状,查看6个乡镇卫生院及多个村医务室的运行情况,调研乡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及生活待遇等问题,最后结合全县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卫生援藏三年计划》。同时,还协助察隅县卫生局制定了《察隅县卫生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在项目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训、技术援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察隅县卫生事业更上新台阶,实现“就地解决当地农牧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的目标。
为了解决察隅县医疗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负责从深圳引进医疗专家来察隅开展医疗援藏志愿服务的工作就落在林浩的头上。从去年9月底开始,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宝安区已派出三批、10名医疗专家到察隅进行医疗援藏。“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由我们援藏医生直接诊治的病人有3000多人次,并完成了30多台手术,抢救成活5名早产儿,其中最小的早产儿出生体重才1.4Kg。”林浩说,“这些技术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察隅县孕产妇及出生婴儿的死亡率,同时,还开创了察隅县医疗卫生的多个第一,如第一例全子宫切除术、第一例胃镜检查治疗、第一例无痛分娩术等。”
此外,林浩还通过多方努力和筹措资金,为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医学音像教材66套,捐助了成人心肺复苏教学模型和小儿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各1套,并捐助了一台投影仪,以及相当一部分的药品及书籍等。
作为医生,林浩自己也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就在今年7月6日,察隅县人民医院在救治产后大出血的向英华过程中,经过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型,林浩自告奋勇地向她捐血200毫升,并发动全院职工为她捐款。7月28日下午,得知此事的援藏干部、察隅副县长杨世农,特意代表援藏工作组给向英华送去1000元慰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