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采访的一家县医院去年总收入1.413亿元,仅员工工资一项,每月支出就高达330万到350万元。“县财政每月工资补贴只有90万元,其他的都得我们负担,年终用来还款的钱能有一百万都不错了。”这家医院的负责人苦笑着说。
“我们医院的效益看起来还不错,但还背着400万元的银行贷款债务。”三原县人民医院副长郝伟感慨道,“缺少资金,医院运营也很艰难。”据郝伟介绍,该院在县级医院改革之前,筹建现在的主楼,当时财政拨款2300万元,其余资金向银行贷款,这笔债一背就是好几年。医改实施后,为改善医疗条件,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县级医院纷纷通过新建院址、综合门诊楼,或重新装修,改善就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以求为群众提供更到位的医疗服务。虽然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但差额依然不小,这些差额部分就成了县级医院不得不背上的沉重债务。
医改施行以来,根据国家改革要求,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实现采购、价格、配送“三统一”,普遍降价15%~20%,医疗设备检查费降低20%,以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按规定,调整费用后的差价由地方财政补贴给医院,但受地方财政能力限制,一般只能补贴其中的5%左右。“不可否认,财政补贴确实能有效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现在门诊和住院的价格在医改后,平均降幅达到20%左右,大量让利给老百姓,但是相比让利来说财政的补贴可谓杯水车薪。”一位县医院负责人说。
提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院收入减少无可厚非,但支出似乎有增无减。在接受采访的一家县医院去年总收入1.413亿元,仅员工工资一项,每月支出就高达330万到350万元。“县财政每月工资补贴只有90万元,其他的都得我们负担,年终用来还款的钱能有一百万都不错了。”这家医院的负责人苦笑着说。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补贴的规定,县级财政部门对于县医院的工资补贴对象不包括临聘人员,其工资由院方全部负担。但限于编制岗位太少,医院又需要大量人力,临聘人员的大量存在成为必然。据院方负责人介绍,泾阳县人民医院共有医务人员817名,其中临聘人员占一半以上,人均工资1900元/月,全部工资支出由院方负担。
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B超、螺旋CT等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在县级医院基本全面普及,上百万的医疗设备购买及维护费用,一般都由医院自负。以彩超为例,县级二甲医院采用的机器普遍近百万元,维修费用较高,更换一个普通探头最少2万元。据了解,三原县医院每年用于设备更新和维护的资金为全年收入的40%,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看得见的支出是一部分,看不见的支出还有一大部分。”泾阳县医院负责人介绍说,今年3月份新建的大楼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这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日常消耗。“最近天热,好多病房的空调经常开到最低温度,一开就是一天,一天下来的损耗也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更不用说常用的诊疗损耗了。”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县级医院长期负债共达51.98亿元,经财政补贴等多方努力化解3.2亿元,县级医院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