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子患病,远走他乡求医问药,父母所背负着的,不仅仅是祈盼孩子早日康复的那一份焦灼,还有背井离乡的孤苦无依。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距离医院仅仅几步之遥,可以做饭、洗澡、聊天、休息,让在病痛中挣扎的孩子得到家的庇护,让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父母有一个放松的角落,那是不是会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力量?只是短短的距离、不大的空间,就可以有一个地方做一碗热汤,温暖患儿的身心,带着家的温暖。
患者家属:拎包入住,像家一样温暖
走出广州市二宫地铁站,沿着同福路走几分钟,钻进右手边一条小巷往前20米左右,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童希望”)新成立的“广州儿童希望同福小家”(以下简称“同福小家”)就掩隐在居民楼里。这里距离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仅有五分钟步行距离,地理位置十分好。
二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客厅,木制沙发和座椅虽不精致,但足够舒适。再往里走,是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的厨房,连着热水器、莲蓬头都安装齐全的洗手间。二层的阁楼上,还有两张床,足够至少三个人安睡。从最初有热心人士捐出这间小屋,到第一位住客正式入住,这中间相隔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日子里,保罗和恩惠带着几位志愿者来来回回跑了无数趟,募集了很多物资,大到冰箱、小到筷子,都由他们亲自搬回来,再一一安顿好。每一个杯子的摆放,每一颗螺丝钉的安装,都凝聚着他们细致的心思,他们希望让入住小家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有到家的感觉。“为了让家长们住得更好,我们和业主一起重新翻修了一下房子,甚至准备好了柴米油盐,只要拎包就能入住。”保罗说,他和恩惠是儿童希望的社工。
“同福小家”迎来的第一位住客,是来自汕尾市海丰县的叶生及其家人。上个月25日,由于煤气泄漏遇明火爆炸,57岁的叶母身背七个月的孙儿同时被严重烧伤。8月27日,祖孙俩伤情严重,家人不得不将他们从家乡的医院转到红会医院,至今前前后后已花费50万元左右。叶生从没想过,第一次来到广州,竟是送自己的孩子和母亲来医院治病。初来乍到,叶生在广州无依无靠,一边要照料亲人、筹钱治病,一边又要找地方落脚、看房找房,叶生忙得焦头烂额。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个小单间,大小仅能摆下一张床,共用厨房厕所,月租800元。昂贵的医疗费,再加上日常租房开销,叶生很快捉襟见肘。“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也有人给我们捐钱,才凑到了这些治病的钱,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办。”叶生说,迷茫和无助一直盘踞在他的心头。
8月底,在了解到叶生的家庭情况后,红会医院驻院的同心社工主动找到了儿童希望。当得知他们在红会附近刚刚安置好了一个“同福小家”时,社工马上将叶生的情况告知了儿童希望广州负责人乐儿,希望能给叶生及其家人提供一个暂时可以免费居住的地方。经过核实、审查和讨论,儿童希望决定让叶生及其家人成为新成立的“同福小家”首个入住家庭。“一方面在外面租房很贵,家属巴不得每一分钱都用在给孩子和母亲治病上,所以能有一个免费居住的地方对他们是很方便的,另一方面小家其实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的志愿者可以在这里对他们进行后期跟进,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乐儿说。9月4日,叶生及其家人正式搬入了“同福小家”,当他们推开门,看到屋内一应俱全的家具及生活用品时,都惊呆了。“没想到这里这么好,很方便,什么都有,这里让我有家一样的感觉。”叶生说,眼神中满含感激之情。自从搬入“同福小家”,叶生及家人再也不用睡地板,他们可以轮流到“小家”来做饭、洗澡、睡觉,休息好了,精神足了,照顾起病中的孩子和老人也更加得心应手。
业主蒋生:这房子会一直拿来做善事
“同福小家”的房屋使用权捐赠者,是多年前就移居美国的蒋峰年(化名)。由于做生意赚了一些钱,十年以前,蒋生就开始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与很多人不同,蒋生并不是单纯地捐出钱就算了,他专注于援助贫困孩子读书,关注农村失学儿童,并先后与乐昌互助会、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会)合作,帮助了无数濒临失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几年前,蒋生回广州买了一些商铺做投资,从此,他就每个月都将商铺的租金捐出来,帮助失学贫困孩子,至今捐出的资金已经不下百万元。
位于同福路的房子,算是蒋家的祖屋,蒋生的奶奶及父亲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自家中老人相继过世后,蒋生一直将房子留给亲戚居住或者租赁出去。今年,经常关注报纸公益信息的蒋生,看到很多媒体报道从外地来广州就医的父母,又要给孩子看病,还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十分不便且困难,他就有心将自己位于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附近的房子捐出来,给有需要的人居住。“我叔叔先是联系了恤孤会,但他们没有相关的项目,后来恤孤会给我们推荐了儿童希望,恰好儿童希望做过这样的公益项目,我们就决定把房子交给他们,让他们来具体做这件事情。”蒋生的侄女蒋小姐(化名)说,由于叔叔人在美国,所以打理祖屋及具体的合作事宜均由蒋小姐代劳。
从6月中旬初步接洽,到8月底小屋翻修完毕,正式进入运行,蒋小姐和儿童希望的社工一直都在忙活。“我们商谈了以后,将老屋的水电、厨厕、墙面等重新翻修了,又置办了一些新的家电,争取能让来住的人更舒适、更方便。”蒋小姐说,翻修及置办家电的费用,都是蒋生一力承担,“我们能力有限,但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尽绵薄之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就好。我叔叔经常说,自己过得好,也希望能让别人过得好。”
如今,“同福小家”已经正式进入运营半个多月的时间,蒋小姐唯一的顾虑,是担心邻居的反应。“我叔叔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自己能利用的资产和资源都用起来,帮助更多的人。这次的“同福小家”项目,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也在摸索的过程中,其他的都没什么,就是担心邻居的反应。”蒋小姐说,也因此他们不愿意过度曝光“同福小家”的情况和自身的信息,只希望给患儿父母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而对于“同福小家”的未来,蒋小姐也十分坦然:“因为我们的房子不大,现在一次只能入住一个家庭,只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有需要我们就一直办下去,这个房子可以一直拿来做这样的善事,这也是我叔叔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