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目前全国有3.5亿烟民,消费全球香烟产量的1/3。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因吸烟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达到140亿元,吸烟引起的生产力损失为270亿元,总经济损失估计为410亿元。大部分烟民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但是戒烟又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很多人戒了又吸,吸了又戒……如此反复,反而造成烟瘾越来越大。所以,一些戒烟专业医生支持用戒烟产品辅助吸烟者戒烟。然而,与庞大的烟草产业相比,戒烟产品行业好比“侏儒仰望巨人”,两者差距实在太大。
戒烟门诊遭遇尴尬
为了帮助老烟民戒烟,一些省市开辟了戒烟门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去年5月成立了该省首家戒烟门诊,但成立一年多来,只有9位烟民在那里成功戒除了烟瘾。
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华东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10家医院均成立了“戒烟门诊”,推出戒烟干预、替代治疗等服务。但是,到戒烟门诊来求诊者寥寥无几,有的本人还不愿来,而由家属代替前来咨询。
戒烟门诊为何少见求诊者?据笔者了解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认识不足,很多人尽管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自觉接受戒烟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是到了身患重病才想到戒烟。二是缺乏信心,对戒烟门诊能否使之成功戒烟心存疑虑。三是有碍面子。四是价格问题。比如打工仔小沈每天吸烟2包,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他吸的是市场上价格最低的烟。他本想戒烟,但是去了戒烟门诊咨询后就打退堂鼓了,因为戒烟药物价格太贵,一个疗程需要1000元,大概两个疗程可能达到戒除烟瘾的目的,共需要2000元钱——这对一个打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戒烟用药费用目前没有纳入医保。
戒烟产业缺乏生机
戒烟门诊“门庭冷落”,而戒烟产业也缺乏生机。
据中国戒烟协会透露,目前国内生产戒烟产品的企业仅有十几家。部分戒烟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额仅有几十万元,戒烟与控烟市场的总规模也不过几亿元人民币。与拥有5000亿元规模和5000万从业人员、每年为国家贡献1/10财政收入的烟草产业相比,戒烟产业显得太“渺小”。
戒烟和控烟产品市场的“萧条”,与产品的效果有很大关系。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发出各种效果良好的戒烟产品,但是我国市场上主要的戒烟产品大多数采用短期戒烟的方法,达不到长期戒烟的效果。而要研发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戒烟药品、器械等产品,需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目前企业主要考虑的是短期回报率,因此不愿意花费较大的精力投入到该领域。
当前在宏观层面上,政府提倡戒烟、控烟。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戒烟、控烟的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烟草行业不断扩大,戒烟、控烟行业却软弱无力。专家认为,当前应该正是戒烟产品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尤其是对于药品行业来说,开发价格适中、效果良好的戒烟药品,可能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市场活跃还需良方
那么,如何使戒烟市场活跃起来?有关专家开出如下“良方”:
首先要提高烟民的戒烟意识。除了在公共场所禁烟外,还应该大力普及戒烟的科学知识,使烟民进一步了解吸烟的危害以及戒烟的方法,提高自觉戒烟意识。
其次要研发有效的戒烟产品。目前市场上的戒烟产品大多采用短期戒烟的方法,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尼古丁替代疗法等,也是治标不治本。企业应该着眼于长期发展,研发切实有效的长期戒烟产品,防止戒烟后部分烟民烟瘾复燃而丧失戒烟信心。
第三还要加强宏观调控。作为一项长期的、艰苦的、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工作,目前仅靠戒烟、控烟的政策还不够,国家还需要加快在戒烟、控烟领域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从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还应该对戒烟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因为戒烟产业发展壮大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今,国内戒烟产品市场已汇聚了辉瑞、强生、诺华等跨国巨头,一些戒烟产品已进入京、沪、粤等地的药店和医院,国内企业不能熟视无睹,让市场“蛋糕”任由他人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