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资生产 甲流疫苗企业陷入资金困局

   1970-01-01 医药新闻网wang280
核心提示:年营业额不足亿元,但连续3个月负债亿元生产,这是国内甲流疫苗某生产企业的真实景象。

  此时,这些企业在工信部的授意下正在加班加点满负荷地生产甲流疫苗,但是行业内人士很清楚,谁的订单越多谁的资金链绷得就越紧。
  一边是来之不易的“国家订单”,一边是“自行解决”的垫资生产,这些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痛并快乐着。
  疫苗企业陷入资金困局
  今年9月4日和10月26日,工信部分两批向国内获准生产甲流疫苗的8家企业下达了6500万人份的甲流疫苗订单。
  据行业人士介绍,工信部虽然已经对疫苗生产企业下了两次订单,但是资金要在12月12日订单生产完成之后再统一支付企业。从9月4日第一批订单开始,到12月中下旬预计的付款时间,其间有三个多月,企业的满负荷运转时的资金周转成本需要自己解决。
  “我们现在面临资金压力很大,目前我们正在和政府努力协商此事。”刘沛诚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刘沛诚是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的市场部经理,此次刘沛诚所在的北京科兴第一批接受订单330万人份,后又补加300万人份,第二次又接订单519万人份,合计1149万人份。疫苗行业一位人士透露,此次政府采购的价格是每人份23元,按照此价格,北京科兴资金被占用量近2亿元人民币。
  同样,作为8家疫苗生产企业中最大的生产商,华兰生物(002007.SZ)也面临如此状况。记者了解到,华兰生物两次总共接到1821万人份订单,按照以上的价格,采购金额近4.2亿元,资金占用甚至超过3亿元(更多新闻来源医药新闻网)。
  据行业人士透露,工信部原来的付款方式为将资金拨付给中国医药集团,再由中国医药集团付给企业,但到10月底这一付款方式发生变化,变为由各省的疾控中心来支付生产企业。
  “付款单位由中央下到地方,何时付款则要看当地政府的工作效率。” 刘沛诚说。
  一位疫苗行业人士表示,眼下各疫苗生产企业为保证资金链的顺畅只有靠和银行谈判,企业是各显神通,比如到银行做资产抵押、信用贷款,也有的用工信部的订单来进行项目贷款。
  像北京科兴、华兰生物、天坛生物(600161.SH)这些上市公司,资金比较雄厚,占用压力或许还容易化解,但其他企业面临的压力则更大。
  “生产成本需要占用资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还花了大量研发费用。”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申生物)行政总监吴边解释,公司的甲流疫苗在上市之前做了1000多人的临床实验,疫苗每次注射之前都要为实验者抽血化验,有的实验者要打三针疫苗,抽三次血,企业研发成本在千万元以上。
  完成6500 万支疫苗无悬念
  “虽然资金面临困局,但是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不会受到影响。” 吴边说。
  在吴边看来,这得益于工信部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举例说,为了核实各个疫苗企业的真实产能,确保上报的数据可靠,工信部召集各企业领导人开了多次会议,延申生物的总经理一个月之内甚至到工信部开了两三次磋商会。
  “工信部的态度是,事关重大,企业估计的产量不能有一点水分。”吴边表示。因此,本次疫苗的计划是按照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的最大产量制定的。能否完成计划在吴边看来主要看两点,一是要看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要看原材料,比如鸡胚供应的情况。
  根据政府部门原订的甲流疫苗注射计划,在“十一”之前覆盖1%的人群,即注射1300万人份,而到年底,计划给5%的人口进行注射,即注射6500万份。到2010年第一季度,将完成对10%的人口进行覆盖,即疫苗产量要达到近1.5亿人份。以一份疫苗价格23元计算,订购金额至明年第一季度将达30亿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透露,年底前完成6500万人份疫苗的储备没什么问题,因为截至目前,我国已收储5500万人份甲流疫苗。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2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259批次、4541.5万人份,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3494.9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1821.9万人。
  “明年一季度国内疫苗4000万到6000多万的缺口不会成为大问题。”一位疫苗企业人士认为,从9月初开始到12月中旬,根据工信部的要求,疫苗企业基本就可以完成6500万人份的订单,而明年3个月的时间再完成4000万到6000万份也在情理之中。如果需要,甚至明年全年有可能实现对人口30%的覆盖,即生产3亿多人份的疫苗。
  外资抢滩
  觊觎中国甲流疫苗市场的份额,多个外资企业开始抢滩中国的甲流疫苗市场。
  11月3日,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公司,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浙江天元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5%的股权,而此前浙江天元的年销售额折合美元不过2500万。
  事实上,这并不是外资企业第一次收购国内疫苗企业,吴边认为,几个月前葛兰素史克和海王英特龙的合资就是一次对国内疫苗企业收购的,只是附带了不少条件。
  今年6月,葛兰素史克集团宣布和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宣布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葛兰素史克将向合资企业投资2100万英镑,获得40%的股权,而海王英特龙以土地使用权、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出资约3100万英镑,获得60%股权。项目建成后,将有年生产2500万人份季节性流感疫苗和超过1亿人份的大流感疫苗的能力。
  国际疫苗主要生产商仅仅是从几个月前,才真正开始将疫苗的生产和技术转到中国。
  跨国企业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1996年,赛诺菲安万特旗下的巴斯德研究所在深圳设立了疫苗企业,虽然答应把生产技术转到中国,但是最终建立的只是灌装厂,而不是原料生产厂,真正的生产并不在国内。
  葛兰素史克也是如此,1995年,葛兰素史克在上海浦东张江建立了上海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同样只为灌装厂。
  这些疫苗大户为什么不把生产转到中国?除了担心自己的技术外传以外,吴边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的疫苗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还不够。
  10年前,吴边曾任职葛兰素史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内地的疫苗销量还赶不上在台湾的销量。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国内的疫苗企业已经有30家左右,其中很多是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技术更新迅速。这次甲流爆发,国际上能生产甲流疫苗的企业不超过6家,而中国国内就有8家。在这8家中,民营企业挑大梁占了6家,生产量也是民营企业名列前茅。而在10年前,国内疫苗企业的主力军还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下属的6大研究所。
  虽然全球疫苗市场只占世界制药市场的5%,但是在中国疫苗市场空间巨大。有数据统计,国内疫苗市场增长速度每年超过20%,而制药市场增长率则在10%到20%之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