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救死扶伤才是医院的最高制度

   1970-01-01 医药新闻网wang90
核心提示:2009年12月9日,广州广从公路旁一个干涸的水沟里,年仅3岁的甲流重症男童周鸿都被弃尸。1月16日,广州市卫生、公安部门对事件调查情况进行了书面通报。卫生部门表示:医院救治有效、出院符合规定,但“不等于工作没有缺陷”;公安部门则介绍:“未发现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的事实”。

  持续了一个月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在意料之中,毫无新意。调查通报只是象征性地“责备”了一下当事医院,但否认医院有过错,只是工作上有点“缺陷”而已。

  如果医院一方没有过错,那至少家长应该有错吧?可为何“公安部门未发现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的事实”呢。一个甲流患儿死后被弃尸水沟,医院没有错、家长没有错,难道错在甲流病毒?这样的调查结果难以让人信服!

  在卫生部门的通报中,“医院没有过错”,但医院“不应拘泥于相关的规定”,言下之意是医院并无过错,是“相关规定出了错”或者说是所谓的医疗体制犯了错!又是制度问题,之前我们已经见到过太多的“制度问题”了,北京“孕妇门”事件发生后,当地医院也是口口声声说是因为“签字制度”的规定,“家属不签字,医院就没权力动手术,”于是一个活生生的孕妇就这样死在了医院里。

  把问题推给制度,这的确是个“便宜又省事”的办法。当问题最终被归结到制度上以后,至少有两点是可以预见的,一是谁都无须为此担责;二是今天错了,明天还可以继续错。那么倒是要反问一下广州市生局,既然已经认识到是制度问题,那么请问有没有补救的办法,难道是打算让制度继续错下去吗,还是在被动中等待又一个悲剧的发生?看来,把问题推给制度也是个制度问题。

  制度当然是有问题的,否则也不会让一个3岁的甲流患儿流落街头,最后死在冰冷的水沟里;更不会,查来查去却只得出谁都没有过错的结论。但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制度同样也不是责任的“大黑锅”,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制度都不可能预见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3岁甲流患儿事件的核心问题从来都不是“制度”,而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良知和操守。面对“只有一次”的人的生命,医生这一职业的最高准则永远都是救死扶伤,而不是别的什么条条框框。失去了这一点,无论所谓的制度借口多么完美,都有悖于医生的职业操守,有悖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存在价值。

  一些医生也许会为自己的同行叫屈,为什么类似的事件一出,人们总是把“枪口”第一个对准医院。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你是公立医院。你的救治应首先体现公益性,然后才是别的,要不然,你就别挂“人民医院”这块牌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