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西药原料药进出口保持正增长

   1970-01-01 中国医药网wang240

  2009年中国西药原料药进出口录得242.71亿美元的总金额,同比增长了2.89%。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原料药进出口保持了正增长实属不易,其中功不可没的是进口的大幅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的复苏,2010年的国际医药贸易将可能逐步恢复高速增长的态势。鉴于市场恢复预期和药品的刚性消费需求,中国西药原料药的进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且增幅将超过15%。其中,原料药进口将随着国际药品生产转移和中国医改形成的市场扩大而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原料药出口则会伴随主要市场的复苏出现恢复性增长,由于环保、劳动力和能源等成本有继续上升的势头,预计2010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将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并最终实现原料药出口10%以上的正增长。
 
  出口??
 
  顶住危机冲击,市场地位有惊无险
 
  2009年,中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金额为165.59亿美元,同比下降4.53%。虽然经过行业及企业的努力,出口量保持了增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带来出口价下降的“副作用”,最终使得出口没能延续增长态势。
 
  但总体上,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还是顶住了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虽然出口总值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了市场格局和数量份额。
 
  数量回升
 
  均价稳定
 
  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呈现数量逐渐回升的态势,整体走势平稳。
 
  分月来看,原料药一般贸易出口量1~7月份在逐月增加,7月份达到次高点。8~12月份出口量稳定在高位,并在1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环比显示,全年有7个月份呈正增长,3月份的增幅近40%;全年有10个月份出口量维持在30万吨以上,仅10月份有明显下滑,可能与国庆长假有关。
 
  出口数量同比逐月收窄降幅,由年初的-29%的增长,在11月份转为正增长。这是因为2008年中国原料药出口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而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则相对平稳,所以对应上年出口高峰的月份下跌幅度较大,而对于下半年出口急速下滑的月份下降幅度明显缩小,并在11、12月份同比实现了正增长;另一方面,原料药出口数量的回升和稳定,反映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原料药的需求和采购在经历了上年第四季度的低迷后,因生产恢复和库存减少而不得不补货,说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原料药的需求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努力保份额也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2009年,中国原料药一般贸易出口均价相对稳定。除1月份延续了2008年的高价惯性、出口均价较高外,其余11个月份出口均价都稳定在3~4美元/公斤的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从同比情况看,前4个月还是正增长,这主要是出口价从2008年底的高位回落要有个过程,且2008年初出口价上涨也是逐渐发生的,故前几个月份同比基数较低。
 
  但从5月份开始,出口均价同比出现负增长,且降幅越来越大,这既有去年出口价大幅增长后同比基数逐渐增长的原因,也有2009年出口价理性回归,甚至因竞争加剧而被迫降价等造成。
 
  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上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出口量排名前30位商品中,80%的出口均价同比下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料药整体出口均价的表现。但在出口均价超过50美元/公斤的43类高价产品中,67.44%的出口均价有所上涨,58.14%的出口量有所增长,这反映了高端产品的市场走势是稳定增长的。
 
  总体上看,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均价相对去年的暴涨有所回归,但去年价格上涨的部分刚性因素,决定了原料药出口价格必然保持在一定的高位运行,同时,市场的逐步复苏也将有利于保持出口价的稳定。
 
  重点市场萎缩
 
  新兴市场增幅明显
 
  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18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7.4%的出口市场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全部原料药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3.5%、28.57%和15.33%,市场格局和比重与2008年底大致相当(2008年底的比重分别为41.46%、30.13%、16.23%)。亚洲市场有2%的增长,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有所下降,但变化幅度在1%左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要好些。
 
  总体上看,我国对62.43%的国家的出口量在上升,对54.14%的国家的出口额有所增长。但除北美洲外,我国对所有地区市场的出口均价同比都有所下跌,其中拉丁美洲市场下跌幅度达26.52%,居各市场之首。但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24%。作为新兴市场,虽然拉丁美洲和非洲在我国原料药出口中的比重只占8.42%和2.82%,但体现了明显的成长性。
从重点国别市场看,中国原料药主要销往发达国家的状况没有改变。2009年出口额排名前10位国家中,发达国家包含美、德、日等8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印度和巴西。(2008年出口排名前10位也是这10个国家,不过比利时排在第10位。说明主要出口目的国也没有发生变化)。
 
  在出口排名前10位出口目的国中,对美、日、荷、意、比、西6国的出口量有所下降。下降幅度除美国近23%外,其他都在10%以内,反映了发达国家医药市场有所萎缩。对印、韩、巴西、德国的出口量则继续增长,其中印度市场出口量增长42.8%,韩国市场增长17.52%。但出口均价则是跌多涨少,除美国上涨16.69%、比利时上涨6.78%外,其余8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在4%~25%之间。反映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而其中,印度下降幅度近25%,很有可能是印度加大从中国进口低端原料药再加工后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的影响,同时,金融危机造成印度货币贬值对印度采购产品的价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宗商品成交趋稳
 
  部分品种回暖
 
  2009年原料药出口从总体上讲,成交量尚可,有出口实绩的248个海关编码商品中,126个编码商品出口量有不同程度增长,比重达51.21%。但由于较多品种价格走低,结果144个编码商品的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重达58.06%。反映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更趋激烈。
 
  在出口额排名前20位商品中,出口数量同比增长的有11种,占55%,反映了我国大宗原料药成交已逐渐走稳。但出口均价同比并不乐观,出口额排名前20位商品中,同比均价下跌的有11种,占55%,可见,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大宗产品上,我们保住了数量上的市场份额,却不得不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牺牲一定的价格。由于它们的出口额占原料药出口总额比重达52%,因此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的现状。
 
  出口额排名靠前的重点品种中,VB6、氯霉素、头孢三嗪、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品种同比量价齐升,市场明显回暖。扑热息痛、四环素、红霉素、6-APA、VB1等商品出口量同比大幅上涨20%以上,但出口价格同比下降较大,其中,6-APA量价变动幅度在27%以上、四环素变动幅度在34%以上。VC、VE、林可霉素出口价格同比上升,但出口量下降,其中林可霉素量价变动幅度超过36%。青霉素、糖精同比量价齐跌,产能扩大、市场供求失衡的后果逐渐显现。
 
  经营公司略增
 
  主流企业状况尚好
 
  2009年,原料药出口经营企业有8385家,同比增加了5.49%。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1894家公司中,出口量增加的公司有1055家,占55.7%;出口额增长的公司有945家,占49.89%,这反映了2009年主流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尚好。
 
  主流企业的局面要好于大势。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8家企业出口额有所增长,其中3家企业增幅超过31%。出口量上升和下降各占一半,有7家企业的出口均价有所上升,其中4家公司的增幅超过20%,反映了规模、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从企业构成看,国有企业出口额占全部西药原料药出口总额的24.8%,三资企业占30.27%,民营企业占44.89%。而且,三资企业出口呈量减价升的态势,而国有和民营企业出口则呈现量增价降的态势。
进口??
 
  成绩优秀,扛鼎进出口增势
 
  2009年,中国西药原料药进口金额为7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46%。进口量同比增长60.5%,进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3.08%。
 
  2009年中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各企业为应对危机,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纷纷发展进口业务,以弥补出口萎缩造成的影响,推动了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口数量大幅增长。可以说,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口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并支撑了中国原料药进出口的增长态势。
 
  数量增长强劲
 
  均价大幅下跌
 
  在2009年,除1月份同比有所下降外,2、3、4月的进口量环比和同比均大幅增长,4月份当月达到顶峰。自5月份开始,进口量增幅同比稳定在80%以上,最终实现全年80.31%的增幅,展现了中国原料药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但与进口量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料药进口均价却一路下滑。1月份同比下跌超过13%,2月份以后急剧下跌到20%以上,从4月份开始跌幅基本稳定在30%左右。12月份虽有回升,但最终全年进口均价跌幅仍高达25.51%。
 
  进口均价的下跌,既有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国货币贬值的原因,也有国际贸易萎缩、市场竞争加剧,出口企业为保市场份额降价销售的原因,同时进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如大量增加低价品种的进口和部分减少高价品种的进口,对进口均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市场普增
 
  拉美一枝独秀
 
  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口来源地仍以欧美为主,两个市场的比重超过67%,欧洲市场比重高达55.19%。
 
  中国从各主要市场的原料药进口量普遍大幅增长,增幅超过55%,欧洲市场增幅则翻了一番。但由于进口均价下降较大,各主要市场的进口额增长极不平衡,从欧洲的进口额增长超过30%,但北美洲的进口额增幅则不到5%。可喜的是,从拉丁美洲地区进口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进口额增幅也高达93%。这说明了中国原料药进口来源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市场风险将随着新兴市场的拓展而更便于控制。同时,随着进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也将不断得到改善。
 
  就进口国别地区而言,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口来源国仍以发达国家为主,进口额排名前10位的原料药来源国家和地区中,美国高居榜首,欧洲占据六席,日本仅次于美国、德国位列第三。从具体数据上看,排名前10位国家和地区的原料药进口呈现明显的量价背离现象,80%的进口量大增,增幅超过66%的国家达70%,但进口均价跌幅在20%~43%之间;而作为高端和专利原料药的重要生产国,瑞士、意大利对我国原料药的出口量虽然有所减少,均价却分别上涨了52%和33%,反映了高端原料药市场价格依然坚挺,专利药的高额利润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大幅度下降。
 
  高价产品大幅萎缩
 
  大宗产品价格走低
 
  2009年中国进口242个海关编码原料药,其中进口数量增长的有109个编码商品,占比45%;100个编码商品进口额增长,占比41%。总体上看,高价商品进口数量有较大幅度萎缩,如进口单价排名前20位的进口商品中,14种数量下降40%以上,4种没有对比数字,数量上升的只有2种。这反映了欧美等高端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有所萎缩后,高端产品的原料贸易也同步受到影响。而大宗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进口量排名前20位的商品中,只有1种进口均价上升。这既反映了我国环保、劳动力成本增加后,国内企业加大了从国际市场采购基础原料的力度,也反映了金融危机引发的各国货币贬值和竞争加剧最终影响了国际贸易产品的价格。
 
  合资企业领衔进口
 
  民营企业势头渐旺
 
  2009年原料药进口企业6359家。其中,三资企业3400家,占比53.5%,其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5.6%,进口数量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达37%。
 
  进口额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80%以上是三资公司,可见,三资企业已是我国原料药进口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大多生产高端医药产品,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料,一方面是跨国药企生产转移形成的原料进口,另一方面也反映我国企业高端原料的配套能力尚弱,国内原料一时还难以满足三资企业的需求。
 
  民营企业近年发展迅速,2009年原料药进口企业中比重已占到35%。它们完成了37%的数量进口,但进口额只占26%,进口产品的档次明显低于三资企业,这与它们的产品结构差别是一致的。民营企业超过国有企业位居第二,反映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