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围绕“率先奔小康,进军百强县”的目标,香河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捷报频传。今年前9个月,全县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1个,总投资1019.4亿元,完成投资230.5亿元,同比增长33.2%,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2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3个。项目建设的强劲势头,为香河实现“进军百强县”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引擎。
今年前9个月,香河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9.8亿元,同比增长31.8%;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21.6%,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2.1%。日前,中国社科院公布《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香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第87位、投资潜力第2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新思路引领项目建设
“香河地处京津之间,必须大发展、快发展才能抓住协同发展的机遇。独特的区位,又决定了香河项目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县委书记王凯军介绍。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服从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香河明确了“中国家具之都、现代产业高地、休闲商务新城、生态宜居家园”发展定位,全力当好首都稳定的护城河、生态的涵养带、产业的承载地,坚持在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在对接京津中做强自己,实现了项目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一产抓创新、二产抓迈进、三产抓拓展,坚持不懈抓环境、搭平台,使一批“金凤”飞来香河、住进“金巢”。永昌威秀、通用航空、尼克文旅体验等百亿元项目签约落户,国际建材城、京津冀汽配城等大项目进展迅速,与家具城、第一城、影视城形成“五城同创”格局;以机器人产业港、中粮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京东电商、奥特莱斯综合体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中关村生物医药、原子高科药物研发为代表的新兴医药产业呈集群式发展壮大,实现既有企业、又有产业,既有集聚、又成集群。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新理念强化项目建设
得知万通公司有到香河建设国际商贸城意向后,香河县主要领导一月内7次进京协商有关事宜,邀请万通公司负责人和北京协同办领导到香河进行了3次实地考察,为项目召开两次协调对接会。不到三个月,该项目便成功签约落户香河。
“在项目建设中只有敢于较真、勇于担当,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好项目从身边溜走。”县长李桂强告诉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是香河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该县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严管严控,对产业大项目通过集体研究、集体担当的方式,在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方面,简化手续、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引得进、建得快、做得大。
中粮可口可乐项目接洽前,已与外省某地达成了合作意向。得到信息后,王凯军、李桂强连续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跑到项目总部“蹲守”,一个月内进行了10次对接,不到两个月签约落户。今年正月初六开工建设,年底前即可竣工投产,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
为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香河县开展了“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县四大班子全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摁着葫芦抠籽儿,为企业发展破解难题。智能机器人产业港是“大智移云”产业典型项目,在有关方面全力支持下,两年时间扩大到33家企业,80%来自北京,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到35亿元,纳税3亿元。
正是有了抓项目的新理念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香河县经济发展连年迈上新台阶。在民营经济全省考核评比中,2012年、2013年香河位列全省第三,2014年夺得全省第二,去年是全省第一名。
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用新机制助推项目建设
走进第一城酒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去年企业纳税4.6亿元,今年将超过6亿元。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县里实施的低端产业腾退计划,为第一城酒业扩大了发展空间,与北京牛栏山酒厂顺利合作建起了生产基地,实现了每年纳税亿元以上的增长。
制定低端产业腾退计划,实行腾笼换鸟机制,是香河县助推项目建设的新机制之一。该县开展拉网式地效清查,刚性落实投资强度、亩均收益等控制指标,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项目,通过嫁接改造、参股合作、依法收回等方式进行清理腾退,为大项目、好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国合源建材公司占地200亩,年纳税不足30万元,香河县将国合源公司占地依法协议收回,将其中的108亩土地供给了第一城酒业有限公司。
该县大胆改革园区管理体制,以建设高新产业聚集区、集约发展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市场化探索建立资源要素争取、土地二次开发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引进新机制,强化园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服务意识。
该县深化审批服务机制,筹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用足用活“容缺预审”机制,在土地组卷、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各方面压缩审批流程,全面提速项目建设步伐;完善领导分包机制,一对一分包联系、一对一搞好服务、一对一解决问题,确保“精准服务”……
新机制加上好作风,让香河克服了“土地风波”的不利影响,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香河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去年分别达到50.6亿元和35.1亿元,总量分别跃居全省县(市)第6位和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