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19日讯 正在举行的中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论坛,因为聚集了众多国际一线制药“大鳄”及国内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被看成是一场中西药的对话。
对话的背景,基于“传统医药市场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大,而新兴的医药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显然,对在场的众多中方医药界人士而言,在应对挑战方面欧洲的同行走在了前面。因此,现场的追问也显得迫不及待——
问:你们的经验是什么?答:创新,和基于创新的广泛合作
“去年,赛诺菲的净销售额达到45亿多欧元,同比增长15.6%。”主席台上,法国赛诺菲-安万特(蒙彼利埃)集团总经理及地中海生物集群主席贾奇•贝里话音未落,台下就有人惊诧地伸出了舌头。
显然,这样的数字,对众多四川制药企业而言,是眼下难以企及的高度。
目前,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居全国第6位,中药的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最高的成都市,也仅有4家企业上榜“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全市医药产业年工业增加值不足200亿元。
规模小,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晚。过去10年,全球药品销售增长了160%,技术研发投入增长了80%,新药上市数量却减少了43%——对应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李进带来的这张全球医药产业变化图,中国医药工业科研促进会副秘书长陈昌雄找到的“中国坐标”是:传统的市场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大,如何改变创新能力低下、低水平重复的局面,是摆在中国医药产业界面前的一个难题。
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面对中方的提问,英国谢菲尔德市政府议会会长保罗•斯克里文说:“合作,与科研机构、重要公司以及国际产业链的发展和合作。”在保罗•斯克里文看来,那种靠一家企业就可以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所有大型的医药企业,都将重点转向了如何利用外界的创新和能力。”
似乎是回应,贾奇•贝里讲了一个发生在赛诺菲的故事:几年前,赛诺菲发现一家印度的公司生产出一种防止热带性疾病的疫苗,但由于价格很高,很难被卖到非洲,于是,赛诺菲就在其他国家建立相应的研发和生产机构,通过降低成本,成功打入非洲市场。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两个经验:一是创新并不是由一家企业来完成;二是要想抓住新兴市场这一外部机会,就必须学会整合各种资源。”
问:四川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栖息地?答:你们不需要再学四川话
“这样的场景,让人激动!”
演讲台上,法国赛尔齐—篷多瓦兹大学生物细胞研发中心副主席安娜•玛丽亚•帕皮妮,扫了一眼台下密密麻麻的听众,禁不住感叹:“这么多年轻人来学习创新,显示出中国在这个领域青春洋溢的热情。”
对于这种热情的另一种解读,是她眼中新兴市场的蓬勃兴起的机会。过去10年,中国医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76%,占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从6.6%增至2008年的16.5%。
东道主四川的希冀,正好与这一机会契合。成都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小斌说,成都已经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对医药产业发展给予支持,这其中,包括对入境投资的支持。
生物医药外包行业的兴起,无疑走在了中西药合作的前面。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王莉表示:
“但是,是不是每个进入中国的企业家,都要不惜代价进入中国去找一块地,建立研发机构、医药企业,然后学习四川话、粤语、闽南话呢?”对在场欧洲企业家提出的合作模式,地奥集团研究所所长姬建新陷入沉思——“面对比我们更加先进,更加有历史的欧洲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合作?”
“国外有先进的原创研发能力,有中国市场没有的稀有品种,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委托生产和许可销售的办法来建立更加紧密的商业合作关系?这样,也不用再学‘四川话’了!”一语结束,姬建新现场邀请:欢迎到成都的企业看看,寻找更大的优势互补机会!(记者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