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两年的疯涨后,中药材价格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掉头向下并一路下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正值中药材收获季节,加上宏观调控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已成定局,预计行情将延续至2012年6月份。
对于下游制药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将略有缓解,但由于涉及品种繁多和市场管控,尚未在终端消费中明显体现。此外,专家建议加快完善行业体系建设,谨防暴跌行情后再次转入暴涨。
药市步入下行通道
行业指数将跌破2000点关口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年10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10月综合200指数收于2264.67点,环比9月大跌5.29%,指数下行趋势不变,短期难以反转。
从监测的537种品种价格波动看,环比9月,10月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的品种一共有235个,变价品种比例占总量的44%,环比下降2%。其中,升价品种40个,占总量约8%;降价品种195个,占总量约36%;平价品种302个,占总量约56%。
与2010年10月相比,降价品种已达245个,占总量约46%。其中,金银花(山东统)下降85元、覆盆子(浙江统)下降60元,桔梗、金钱草、广山药等常用品种下降幅度均超过50%,补骨脂降幅更是达到71%。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表示,随着今年中药材新货上市,2009年和2010年囤的货进入到集中抛货期,价格下跌已成必然。较综合200指数2905点的高位相比,预计这一指数在未来数月可能跌破2000点大关。
另外,中投顾问医药研究员郭凡礼表示,预计今年底前至明年上半年,中药材价格都将处于回落期,且近1~2年内都难以大幅回升。
多因素“挤走”药市泡沫
从气候变化影响产值,到物价和人工成本上升,再到游资炒作囤积压货行为,以及国家调控和金融信贷政策等,近两年中药材行情变化已不能单纯用供求变化来概括,多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价格走势。
从市场本身看,供需缺口正在缩小。2010年全国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达96个。在此背景下,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药材产量普遍增加。
贾海彬表示,大量中药材新货上市对于当前药市行情好比是“后有追兵”,而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前有堵截”的困境,主要是指下游制药企业进货意愿大幅降低,而药材商户急于抛售。
另外,从政策方面看,为严厉打击囤积炒作中药材的行为,努力保持中药材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发改委7月对查获囤积党参的经营者执行“清仓令”,责令限期、限价、限对象销售。同时,为摸清我国中药资源家底,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部分省份将于11月内陆续启动普查试点工作。
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根收紧”是“挤压”中药材价格泡沫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蔡同德药业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前两年不少资金持有者像炒股票、炒农作物一样热炒中药材,大多都是现金交易,有利益就进来,行情不好就撤离,灵活度比较高。现在大的金融环境偏紧,而这部分炒作资本本身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加上之前已有获利,便纷纷撤离。
此前,不少媒体报道称一些道地药材市场出现“早早收市、闲聚打牌”等与2010年车水马龙截然相反景象。郭凡礼表示,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供需关系和宏观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因为难以接受价格快速回落尚存在惜售心理的药商们,如果继续捂盘,恐怕将面临大幅亏损。
“一开始药材涨价令不少炒药的人赚到了钱,于是投入更多资金。但据我们调查,当前70%~80%的药商把之前赚的都赔了,可能连本金都捞不回来。”贾海彬说。
下游压力略有缓解
终端价格暂且不会“随行就市”
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滑,能部分缓解下游中成药制药企业的压力,但由于企业制药往往涉及上百种药材,加上前一波涨价潮对盈利的“压缩”,能否顺利走出“困境”,短期内还难以论断。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谯勇说:“2010年公司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实现营收8.2亿元,毛利率较前一年下降6.39个百分点。鉴于中成药不同配方所需药材不同,且公司所涉药材门类繁多,目前难以统计和量化对终端产品的利好,明年利润能否有所释放就更不好说了。”
另外,笔者从党参使用大户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尽管市场上党参价格已跌去一半,公司采购价格为每千克60元左右,但由于优质党参货源垄断性较强,企业成本压力和风险依然存在。待公司自建党参基地2012年首批新货产出后,或将改善当前局面。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许锦柏说:“在多数药材价格步入下行通道时,不乏有价格持平甚至因市场稀缺而日益走高的品种,例如冬虫夏草等野生药材,加上不同药企各不相同的库存消化周期和采购周期,难言是否会在这一轮降价周期中受影响。”
他还特别指出,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市场零售价受国家发改委和地方物价局调控,从终端市场看,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价格不会简单地“随行就市”。
这一说法在上海群力草药店得到了印证。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药店中药饮片价格参考上海市物价局今年8月初调整过的最高零售价,短期终端价格再获调整的可能不大,最快也要半年以后。
一位长期与中药材打交道的药店经营者表示,从目前情形看,并不希望终端药品价格“随行就市”,这样企业会来不及弥补去年因零售和批发价格“倒挂”导致的利润缺口,加上企业每年还需背负“同比递增”的经营压力,一旦价格下调,恐怕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谨防暴跌转入暴涨
加快完善行业体系建设
贾海彬表示,中药材市场运行周期根据产品生长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特殊的如人参等长达5~6年。前一波的暴涨引发农户大量种植和药商囤货,导致目前市场库存前所未有的“丰厚”。而库存不消化完,农户和药商就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打乱了药市原有的发展“轨迹”。但如果某个品种价格跌到谷底,又恰逢库存几乎罄尽时,很可能会遭到新一轮的炒作,再次进入暴涨行情。
暴涨暴跌的市场总会损害供求的其中一端,甚至两端。专家认为,眼下中药材价格快速下跌除了为下一轮暴涨埋下伏笔外,还可能因库存消化周期拉长引发中药原料质量隐患、生产流通积极性受打击等问题。
上海一家药业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就表示,即便是药材继续跌价,当下也不愿意“逢低吸入”:一是没有多余资金承受价格波动,二是担心已有库存消化不了。
许锦柏建议,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药材生产供应的宏观调控,例如对一些中药材进行储备。当中药材受自然因素或人为炒作影响时,及时投入市场平抑价格,预防和避免游资囤积和来回倒手、多环节供货,维护市场稳定。
另外,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发布的《中药材行业新形势及建议》还提出,抓紧研究促进药材生产发展的后续政策。政策安排上,可以考虑建立药材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药材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追加药材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药材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同时,上述报告还建议科学谋划药材生产能力建设布局。对产地药材产能产量进行调研,按供需紧张、平衡、过剩三个档次分级限量发展种植。加强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及推广,尽可能按产地、按规格建立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并做到可溯源。(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