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月5日讯
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指出了目前我国疫苗供应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染病监测预警水平低、研发能力相对落后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弱等。
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指出了目前我国疫苗供应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染病监测预警水平低、研发能力相对落后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弱等。同时,该规划称,将着力实现疫情监控及疫苗研发、生产、流通、接种、储备、监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5类项目,并对疫苗重点项目安排了约94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这对中国的疫苗行业是实质性利好。
中国疫苗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生婴儿超过1500万,存在着巨大的儿童免疫接种市场。另外,据某医院病理学教授介绍说,以我国目前东部和中部的人口稠密的现状,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危险性较高,疫苗能够对此起有效遏制的作用。
根据南方所以及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资料,目前世界人均疫苗为30元/人,而中国仅为5元/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湘财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疫苗行业的市场规模在100亿元左右,却仅占国内医药市场规模的1%,远低于国际2.6%的水平。另有医药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疫苗企业多达30多家,行业集中度比较低,创新和研发能力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根据WHO的统计,全球疫苗市场85%左右的份额基本被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默克、辉瑞和诺华这五家跨国制药巨头瓜分。因此疫苗行业未来会面临大整合。
外资布局中国疫苗业
据介绍,直到本世纪初期,出于国家安全和市场的可控性考虑,外资对中国疫苗市场几乎无从下手。然而,随着SARS、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的威胁等因素的增加,使得政府对传染性的疾病预防越来越重视,另外,普通老百姓的防病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愿意自费去接种疫苗,这就使得中国疫苗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卡介苗和脊灰疫苗首次出现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这让外资药企嗅到了机会。
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和诺华这三家疫苗巨头都先后在中国有比较大的动作,包括成立合资企业,建生产基地等及收购本地疫苗企业等。此外,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也盯上了这个领域。世界著名的医药生物投资公司VivoVentures就投资了长春长生生物,而某大型外资PE的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该公司201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考察调研中国的疫苗生产企业。
政府力量是主导推动力
有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才刚发布,具体仍在研究当中。疫苗是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特殊商品,因此各种可能的推动因素中,政府的力量是最主要的,该规划的发布,进一步打开了疫苗市场的上升空间。该投资者认为这份规划最重要的是给出了未来10年疫苗行业发展目标,并对疫苗重点项目安排了约94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这意味着未来疫苗市场将大幅扩容,投资者则明确了投资方向。(侯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