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楼村村支书赵有和查看黄芪长势。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赵楼村中药材种植现状。单就种植面积而言,仅该村几个种植大户,就在外村承包土地种植了2000多亩,达历史最好水平;但就种植户而言,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乎全民种药“没落”到只有30%的人在种。赵楼村的中药材产业,就在这样的矛盾中滚动向前。
走进隆德药材种植第一村
“没落贵族”的三大难题
赵效杰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80年代初,赵楼村几乎户户种药,种植面积最多达到400多亩,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仅有30%的农户仍在种药。“本村宜种药材的土地有限,有能耐的都跑到外村去种了,剩下的多数还像过去那样,一家一户种个几亩。”作为赵楼村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拓荒人,赵效杰谈到此处,语气中多少带有一些失落。
赵建峰就是赵楼村药材种植“没落贵族”中的一员。这个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汉子告诉记者,他不愿意再种药材的主要原因是“这东西投入高”。他介绍,种药最大的投入是苗子,以黄芪为例,一亩黄芪苗子需要1000元左右,移栽、除草、收获环节全靠手工,需要大量劳动力,每亩地综合投入达到1800元甚至更高。“如果草疯长起来,找不到人除草,只能站在地边哭。”赵建峰说。
比起种菜,种药材的缺点就更明显了。赵楼村有800亩川地,但这些地上看不到药材,人们大多种了蔬菜,因为蔬菜利润更高。一亩地4个蔬菜大棚,几茬菜摘下来,利润在七八千元。而药材只有一茬,一亩地利润最多两三千元。
除了高投入的门槛外,种植技术同样成了拦路虎。赵楼人到30公里之外的温堡乡租了560亩地种药材,付给当地村民每亩450元租金。尽管这令当地村民非常不爽,因为他们声称自己也会种药,但他们不得不承认,赵楼人种的药材产量高、价钱好。
实际上,看似平淡无奇的种植过程,处处都需要技术。在赵楼村蹲点期间,记者一行亲身在田间体验播种药籽,一人在前边拉绳子,一人在后边操控播种机。为了控制适当的播种深度,不能用畜力。就算是人工,村民也不允许记者操控播种机,因为种子播得太深和太浅,都极其影响出苗率。移栽和管理过程同样如此,甚至浇不浇水都很有学问大水漫有害无益,滴灌是最好的办法,但不采用规模化连片种植,滴灌就不可能。
在赵效杰看来,机械化种植可以降低技术门槛,但现在面临的事实是,无论是数千亩的规模化种植,还是几百亩的自发种植,都鲜见机械化的影子。
较种植技术,市场风险对种植户的影响更大。宁夏是国家确定的三大中药材基地之一,中药材也是自治区确定的13个特色产业之一,然而去年,隆德县中药材产量只有2万多吨,今年种植面积扩大,预计产量能达4万吨左右。“这个量不用说放到全国市场,就是放到河北安国中药材批发市场也冒不起一点泡,因为安国一年中药材成交量上亿吨。”在隆德有5000亩药材种植基地的宁夏中山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华说,“产量小必然没有定价权,隆德中药材只能被动受市场影响。”
徐建华以赵楼村主打品种黄芪为例说,黄芪价格1990年前后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到2004年前后降到谷底,然后又开始回升,这两年正处在上升期,所以大家感觉市场一片明朗,无论是政府还是大户,都在想尽办法增加种植面积。但什么时候价格会下降,大家都不知道。至于如何应对这种下降,赵楼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药材晾干储藏起来,因为中药材可以存放3年左右,如果3年里价格涨起来了,立即卖掉,如果价格仍然下降,那就赔了。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整个采访过程中,联财镇镇长刘永兴和赵楼村村支书赵有和不断提及一桩心事花10万元在赵楼村建一个仓库。
规范化和规模化是解决之道
赵楼村前,312国道穿境而过,国道之东20公里是隆德县城,国道之西20公里是甘肃静宁,交通便利;村后大山偎依,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古树;天空澄澈,水草丰美,没有一丝工业污染……真是种药材的好地方!尽管赵楼人在外村种植药材的面积逐年扩大,然而横向比较,赵楼人确实落后了。因为从2010年开始,隆德县就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战略。如果说赵楼村的传统种植是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在前进的话,那么以县政府之力主导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正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全速前进,赵楼村被远远甩在后边,就可以理解了。
“赵楼村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遇到的缺资金、缺技术、产业链短、市场风险大的困难,也是全县正在着力破解的难题。”隆德县科技局局长马天智说。马天智介绍,近几年自治区及隆德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户种药,仅去年就补贴了1400万元。为了延伸产业链化解风险,县上招来4家药企,收购农户的药材从事深加工。
“赵楼村的大户到外村承包土地种药,也是县上支持的结果。”马天智说,隆德正在全力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引导传统种植方式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变,这步棋下活了,赵楼村的困局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