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九山生姜,根茎肥大、肉质肥嫩,在唐朝时被列为虔州\(今赣州市\)贡品。
今年5月初,九山生姜被曝陷入滞销困境:去年收获的280多万公斤生姜还有200多万公斤堆在地窖里,而且销售价也已跌破成本价。尽管在新闻媒体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下,销量有所回升,但仍有约100万公斤面临寻找销路的压力。
昔日朝廷贡品,为何如今却无人问津?如何避免姜农“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九山生姜出路又在何方?
九山生姜根茎肥大、肉质肥嫩。
滞销:200余万公斤生姜卖不出去
兴国县社富乡九山村位于群山之间,离县城有近1个半小时的车程。
2009年,钟鑫辞去了广东不错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兴国县中兴九山生姜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04户。同时,他也成为九山生姜最大的种植户。
钟鑫说,生姜一般是谷雨季节种下,立冬时分收获。九山人为了避免和外地生姜打价格战,一般不在生姜收获后立即出售,而是将嫩姜藏在地窖里,等到来年五六月份,别人的生姜都下市了,他们再从地窖里把生姜拿出来,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往年的卖姜盛况,今年不复存在。
九山村约有1300多亩生姜种植面积,去年冬,九山生姜获得大丰收,产量高达240万公斤。但“丰产不丰收”,至5月初仍有200多万公斤滞销的生姜堆在地窖里。
姜农们清晰地记得,2010年5月,姜农打开地窖卖姜时,价格为9.6元/公斤左右。然而,2011年3月,生姜的价格遭遇“跳水”,从最初的7.6元/公斤左右一路下跌到2元/公斤。
“姜的质量好,却卖不到好价钱,而出现滞销,这对于靠种姜养家糊口的我们来说,心里真是很难受。”姜农刘李石无奈地说。
在刘李石家的地窖里,一排排肥壮的生姜整整齐齐码在里面,这些去年收获的生姜,现在还显得很新鲜。刘李石说,卖不出去的生姜总量近1万公斤。像他这样的种姜大户在九山村还有100多户。
探因:供大于求令生姜陷入滞销
“真感谢党和政府及新闻媒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看到家中那1万余公斤生姜卖得所剩无几,姜农钟开华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5月9日,新华社发布《江西兴国县400多万斤优质生姜变“烫手山芋”愁坏姜农》的消息后,滞销的九山生姜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县相关部门也迅速帮助联系收购商,为九山生姜的销售献计出力,一场销售九山生姜的爱心接力赛上演。九山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鑫告诉记者,在该县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现已售出90多万公斤生姜,销售形势比之前好了很多。据悉,目前还有约115万公斤九山生姜等待销售。
为什么这么优质的九山生姜就是卖不到好价钱,并且出现滞销呢?姜农们很纳闷。
对此,兴国县商务局的有关人士分析认为,2008年之前,全国主产区的生姜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100~150万亩左右,而到2011年已攀升至400万亩左右,生姜产大于销。而九山生姜产品结构单一,致使产业链条未被拉长,姜农无法获得更多收益。此外,今年山东及东北地区的生姜产量剧增,导致了市场的供求失衡。因此在姜价大跌的情况下,九山生姜也难逃厄运。
出路:发展深加工解决销售难
连日来,兴国县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两件事情而不停奔波,一是联系九山生姜的销售业务;二是忙着向姜农们推广大棚种植生姜的技术。该县农技中心主任曾昭标告诉记者,在大棚内种植生姜,上市时间能更早,因而可以避开了生姜的收获盛期,抢鲜上市,从而获得更高的价格。当然,仅靠大棚种植的推广还远远不够。
“仅仅是销售生姜,而不做深加工,定价权在别人手上,收成不好的时候没货卖,收成好的时候卖不到好价钱。”业内人士认为,姜农要避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必须搞深加工。
对此,九山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鑫也深有同感。他认为,九山生姜想要走得好,关键在于要在本地建立相关的生姜加工企业,这才能治好九山生姜产品结构单一这个发展“硬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姜深加工领域日趋扩大,这为生姜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我们找到了发展出路。”钟鑫说,糖汁冰姜、调味姜粉、姜汁果肉饮料、姜油等深加工产品,其附加值远远高于生姜初级产品,应是兴国九山生姜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钟鑫还告诉记者,县商务局正在积极地为姜农们联系生姜的相关加工企业,其中有个调味加工企业经过业务洽谈,已有了到兴国投资办厂的意向。(江西日报 肖明 记者曹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