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社员达128户,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200亩,资产总额达到621.01万元,年销售收入3200万元,年净利润640万元;年加工出口茯苓产品占全国的70%以上;“靖州茯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实现了靖州特产地理标志证明零的突破……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
近年来,靖州县供销联社立足本县得天独厚的茯苓资源优势,领办靖州县茯苓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引导了茯苓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领办茯苓专业合作社,奠定产业化发展基础
靖州县茯苓生产得天独厚,老百姓有种植、经营茯苓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各种植户、经营户、科研户等分散经营,呈无序竞争状态。传统的茯苓栽培限制了茯苓种植规模,为解决茯苓原料供应紧张的难题,形成规模效应,壮大产业规模,县供销联社审时度势,积极领办茯苓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茯苓产业的发展。
该县供销联社通过组织茯苓专业合作社的骨干社员到县内外建立茯苓种植示范基地,形成示范效应,扩大茯苓种植规模。其中合作社社员吴守茂在文溪乡水屯村建立茯苓袋料栽培示范基地,带动了文溪、寨牙、江东乡的苓农推广种植袋料栽培茯苓新技术24万余袋。同时,该社组织企业社员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在通道等县市各乡镇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达1.5万余亩。通过示范引导,2011年该县有1.39万户在全国各地种植茯苓1500万窖,带动全国14个省市、地区农户种植茯苓6100多万窖,苓农实现新增收入8760万元,人均增收1280元;全县干、鲜茯苓年交易量达6万多吨,茯苓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0%。带动靖州及周边28个县市20余万人从业,靖州也因此被授予“中国茯苓之乡”称号,为茯苓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狠抓技术研究和推广,有效提升茯苓产量和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苓农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种出来的茯苓个小,品质不高,价格偏低,影响了种苓的积极性,供销联社组织合作社与农技员建立科普服务站,宣传茯苓新品种新技术,免费为上门咨询的农民释疑解难。举办培训班,免费为农民授技术课并发放技术资料。实行定点联系、跟踪服务制度,定期上门深入种植现场为苓农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技推广,社员及农民学到了“新品种使用”、“白蚁防治”和“袋料栽培”等实用技术。种出来的茯苓产量和质量大有提升,价格比以前也提高了一倍多。
针对老茯苓品种产量低、消耗木材多和经济效益低的问题,该县供销联社整合本县的技术力量,与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克难题,成功选育茯苓新品种“湘靖28”,同时发明“高效袋料栽培茯苓新技术”。其中“湘靖28”获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农业厅专家现场测产评审通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同时,该县高度重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将《松茯苓无公害栽培与加工新技术》、《茯苓袋料栽培技术》等制作成的VCD科教光盘,摄制了全国第一部茯苓制种与栽培加工科教片,通过国家音像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发行; 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介就靖州茯苓科研、制种、加工、营销、出口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提高了靖州茯苓的知名度。
培育龙头企业树品牌,畅通购销渠道促增收
针对近年来靖州茯苓一直以出售附加值不高的鲜茯苓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状况,该县供销联社立足长远,引导和扶持茯苓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走茯苓精深加工的路子,创办了湘黔桂食药用菌研究所,建立了中国茯苓菌种选育及繁殖基地。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陈龙创办靖州县龙丰茯苓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其“龙丰牌”系列产品刨片、卷片、茯苓茶、茯苓酒等产品远销国内外,获“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产品”、“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龙丰公司也获“中国农业产业化最具投资价值100强品牌(项目)”等荣誉。
为让苓农实现在增产的基础上实现增收,县供销联社为苓农解决苓农与加工业主信息对接不通畅的问题,促进双方实现双赢,畅通销售渠道。合作社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定期在县内及相关网站上公布我国茯苓生产情况,发布购销信息;广泛收集整理国内相关茯苓市场动态等信息,免费并及时反馈给茯苓专业合作社社员和苓农,使社员和苓农避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存在的压价、退货、标准争议、品质争议等矛盾,县供销联社及时出面进行协调,解决矛盾。
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畅通购销渠道,靖州茯苓产业逐步实现了由卖鲜茯苓向卖加工产品转化、由单一化产品向多样化产品转化、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三个转化”,每年为地方实现工业增加值3.2亿元,新增税收3000万元以上;销售总收入达11.2亿元,年创利税达8.7亿元左右。(通讯员:戈孝清 张景武 谭瑞林 覃小欢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