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药企将目光锁定在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上。对于中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前景的判断,多数业内声音都表示乐观。
从几个中药进出口的有关数字不难看出这种判断的由来:今年一季度,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7.58亿美元,同比增长9.42%,其中进口额为1.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46%;而中药出口额为5.89亿美元,同比增长6.62%。
有专家认为,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逐年扩大的利好趋势是不可否认的。
但眼下以及今后中药产业需要专心琢磨的是,如何打消国际市场对中药产业“后劲不足”的顾虑。
选择多元化道路
近十年来,我国的中药行业步入了一个快车道。对此,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认为,在快速发展的中药行业中,中药饮品尤为抢眼,2011年其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分别是多于50%和60%。“当然,由于2009年、2010年中药原材料的非理性上涨、通胀的压力,造成整体成本的上涨,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应该说是整体行业增长态势都有所回落。”王桂华补充说。
对于中药产业所呈现出的这种上升态势,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并将出现快、大、强的显著变化。
王桂华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的重心在于做大做强,侧重于大企业、大品种的发展,并且要强化多元化大健康产业的概念。
此前,多位中药行业从业者曾提出,不仅要发挥中药产业在医药治疗方面的优势,占有市场份额,同时更要发挥中药“治未病”的医疗保健优势。因此,很多药企都在朝着大健康、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比如云南白药(000538,股吧),以中药为主营项目,但核心产品已经延伸至主打调理功能的中药消费品,在“大健康”概念炒得热火朝前之前就涉足了健康产业。在突破原有传统白药的有限成长空间后,以打造白药衍生产品为主。当白药牙膏在快销品领域收获心得和渠道后,又一鼓作气进军日化,推出一系列药用消费品概念的产品。
多元化道路的选择,是具有一定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的。对于药企来说,生产大健康产品可信度高,品质过关,并且药企都通过了GMP认证,相比较医药产品来说,生产大健康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药企规模和效益,也拓宽了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
上足研发这根发条
在众人一片利好声中,也不乏夹杂其中的对中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层顾虑,目前,中药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研发后劲不足。
王桂华分析说,一些药企之所以涉足大健康产业,从短期来看,的确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发展和成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中药治疗药方面的创新还很薄弱。
此前,中国中药协会一直在呼吁,现行的新药审批评价标准和程序等,不太适应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际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药的研发。采访中,王桂华依然提到这个问题。
另外,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其生产工艺大多没有改进。对比西药和中药来看,西药新药研制成功、上市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的药品就退出市场,而中药从来没有淘汰之说,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原材料瓶颈难突破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80%的人在使用当地的传统药、国外的传统药或是中药,全世界草药市场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教授林瑞超也曾表示,在保健、常见的老年病、肿瘤、亚健康、类风湿、妇科、颈椎等方面具有特效和长效的中药,将会大有作为。
虽然中药市场这块显而易见的大蛋糕充满了诱惑力,但想吃到嘴里还真不容易。中药原材料资源的缺失就是一个让中药产业无比头疼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中国总共有中药材12807种,其中植物药材为11146种,约占87%,动物药材1581种,约占12%,另有矿物药材80多种,约占不足1%。在这些中药材资源中,目前有168种植物和161种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即便是那些可以人工栽培的药材,由于种子质量低、种植过程欠规范、产地适宜性及生产布局研究薄弱,最终产品也很难做到保质保量。
王桂华告诉记者,原材料始终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收割、生产的不规范,标准缺失,无严格监管,都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应对“资源危机”和控制成本,不少中药企业从2010年开始加快了自建药材种植基地的步伐,以期能缓解中药原材料所带来的压力。本报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