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根植于高原干旱戈壁的小小“红果”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荒漠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走进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珍贵原料配方中。为推动青海枸杞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青海检验检疫人苦苦思索、奋力前行——
青海枸杞从荒漠走向海外
本报记者 雷 霆 通讯员 陈晓鸣
青海检验检疫局与格尔木市政府签署“共建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合作协议”
青海枸杞产区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枸杞产地远离工厂矿区,大气、水源、土壤洁净无污染,规模化种植有机枸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产业蓄势待发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等条件,青海枸杞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子少、肉厚,大小均匀,品质优良。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智力开发的有机硒、锗、锌的含量高。其蛋白质含量11.2%、脂肪6.6%、总糖52.4%、18种氨基酸1%,特别是在医用、保健功能中起关键作用的枸杞多糖高达8.3%,显著高于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是中国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培育枸杞资源,枸杞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全省枸杞种植规模由2005年不足3.77万亩迅猛发展到20万亩。青海省政府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枸杞产业发展;利用报刊、电视和“青洽会”等载体,积极宣传推介,使“柴达木枸杞”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枸杞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在西方国家逐渐得到认可,青海柴达木枸杞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前景看好,价格也高出其他省区很多。2011年,青海地区共出口枸杞54批、240.1吨、货值354.5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8%、80%和96%,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11年前11个月,全国出口欧美的有机枸杞达427吨,除新疆、宁夏有少量出口外,其余均为柴达木枸杞,占出口总量的90%以上。被称为中国枸杞之父、宁夏82岁的老人钟生元便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想到青海枸杞仅仅做了几年,有机枸杞的规模就做到了中国老大。
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就像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青海枸杞产业虽然具备显著的先天“优势”,但也有不少后天“不足”,要做大做强,必须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品牌多而杂乱,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统一的“柴达木枸杞”品牌,大多数产品以“宁夏”枸杞贴牌销售。枸杞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从事枸杞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状态,大部分企业也仅限于干果包装、出售原料的初步阶段,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此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针对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和体系,枸杞产前、产中、产后缺少监测监管机制。随着柴达木枸杞大规模连片种植,化肥、农药使用与绿色有机生产的要求之间矛盾突出,生产的枸杞品质达不到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也是种植户眼前的一道难题。柴达木枸杞的大面积种植才刚刚开始,栽培、植保、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技术普及较为薄弱,许多种植户对栽植、抚育管理的技术掌握不完全,造成亩产低、成本高的现状。
立足眼前,谋划长远。青海检验检疫人员意识到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研发水平低,对枸杞食用、药用、保健等产品缺乏系统的开发,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将会制约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全省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没有相对畅通、稳定的营销体系,产品的销售大多是贩运户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市场波动较大。这些“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青海枸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腔热情助推发展
针对青海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难题,青海检验检疫局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工作宗旨,多次调研、多措并举、多方协作,力推枸杞产业跨越、健康发展。
该局领导多次带领动植食处、技术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深入辖区枸杞产品出口企业、种植基地,全面了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3月15日,青海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米登发一行赴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对出口枸杞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青海检验检疫局选择枸杞种植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格尔木地区建设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并将根据产业发展,加大对其他种植区的帮扶力度。
2011年,青海检验检疫局与青海省农牧厅签订了“关于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出口合作协议”,检政合作,齐抓共管,从源头上加大了出口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促进高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2012年6月30日,青海检验检疫局与格尔木市政府签署“共建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合作协议”,双方将按照“地方政府主导,检验检疫引领,职能部门合作,龙头企业带动”的原则,在格尔木市建设高标准的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着重建设“十大管理体系”,在组织领导、投入品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基地建设、检测监控、质量追溯、应急反应、风险预警、科技服务和考核奖惩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枸杞出口稳定增长。
为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青海检验检疫局成立了由大专院校学者、科研院所专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和检验检疫人员组成的“枸杞质量安全工作组”,先后160人次深入枸杞出口企业现场检查指导,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各成员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帮企业查找并落实质量安全技术标准70多个,改进产品安全设计内容200多项,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追溯和召回体系,保证其生产经营的产品符合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同时,该局加大指导创建自主品牌力度,增强枸杞生产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推动企业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涌现出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枸杞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除枸杞干果产品外,相继开发了浓缩枸杞汁、枸杞果粉、枸杞多糖、枸杞子油等深加工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枸杞产品的附加值。枸杞产品一路走出省门,走向了世界。
链 接>>
为提高青海枸杞产业竞争力,青海检验检疫局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对全省枸杞出口企业开展了WTO/SPS等相关知识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建立了跟踪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态的工作机制。
针对枸杞出口企业实验室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该局通过检企设备、人员等资源共享,开展“检企共建实验室、保障产品质量”和“实验室比对试验”活动,提升了企业实验室检测人员水平和能力,为企业生产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同时,加强对监控不合格结果开展追溯调查,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实现了监控结果对日常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有效指导;依据风险研判结论,及时调整日常重点检测项目和监控计划,有效保障了出口枸杞质量安全,避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问题。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