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施秉:中药材为治“穷根”开“良方”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360

  (记者 李黔渝)“上世纪80年代的牛大场村烂泥组,全年能吃上油的没有几户,穷得叮当响。现在全组91户人家有75部车。”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场镇中药材协会副会长陈明安对记者说。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贵州省施秉县农村采访了解到,牛大场镇曾是贵州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近年来,贵州省实施产业化扶贫,在牛大场镇大力发展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全镇5400多户有超过4000户参与种植中药材。如今的牛大场镇,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药农有43户,50万元以上的110户。

  “我们这儿,几乎家家都种药材。”曾任牛大场村村委会副主任的陈明安从1997年开始接触中药材种植,他说,最初只是政府引导,带着村民去安徽、浙江一带考察市场。“大多数农民对中药种植听都没听说过,都是政府带出去,引种子回来,开始一家只种几分地。”

  陈明安真正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是在1999年,太子参、白勺、桔梗、白合等8个品种种了50亩。“都是跟着市场形势走,什么药材有市场、能赚钱,我们就种什么。”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严重干旱导致牛大场镇药材产量低,加上药材市场价格下滑,对药农的打击很大。“我到现在都记得,那年太子参的价格是7块钱一公斤,加上后期加工,连本都赔出去了。”

  “后来,政府扶持种植大户,由这些大户撑起,太子参市场价格慢慢恢复,逐渐涨到每公斤30元到50元,终于熬过了难关。”陈明安说,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们也参与种植。今年陈明安种了120亩太子参,预计能收获2万多斤干货。

  在牛大场镇中药材集散中心的一条街上聚集了82个收购点。“到了8月份收购旺季,人多得连车都开不进来。”牛大场镇党委书记李鑫说,牛大场镇的太子参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以上,来自全国的药市、药商云集这里,场面相当火爆。

  牛大场镇本地收购商阮春明称得上是整条街的“市场指导价专家”。今年68岁的他退休后开始搞太子参购销,由于和浙江、安徽的许多药商常年直接对接,对市场供需量、价格走势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年尽管贵州扩大了种植面积,由于前期雨水较多,加上病虫害,总产量和去年基本持平,预计今年太子参的价格和去年相比不会有太大波动。”

  距离施秉县1个半小时车程的凯里市三棵树镇赏朗村,受施秉县太子参种植的影响,药农彭毓对从2009年开始种植太子参,从最初种植6亩地扩大到如今的300亩。彭毓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产量在3万公斤干货计算,除去成本,今年能净赚150万元左右。“明年还要继续扩大种植,发动附近村民一起种。”彭毓对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牛大场镇近年来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过3000吨、交易额达6亿元,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施秉县药农已由1993年的10户发展到现在的1.5万余户,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2万余户药农参与种植,药材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7万余亩。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