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国家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标志着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中央平台、服务站和信息采集点三级架构建设正式提上日程;也意味着我国中药资源普查将不再是一过性、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以公益和可持续为前提,基于三级架构体系真正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的服务。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督管理下,除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外,还引入了中药材天地网这个第三方行业服务平台参与资源普查三级架构的管理和运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在行业管理上的一次进步,也是我国资源管理水平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首先,资源普查与服务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这种由政府提出需求和考核标准,委托社会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国也方兴未艾,国家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文件中也多次鼓励和支持。说简单点,就是把具体事务交给有能力做得更好更便宜的专业机构完成,政府只需要指导、监管和验收。以本次资源普查为例,建立三级信息监测与信息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投入巨大人力财力才能完成广泛布点工作。而要实现资源普查和信息服务的动态化、常态化,全靠政府投入来维持运转也是不现实的。既然如此,何不借助已完全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协助完成?
其次,实现了资源监测与服务的常态化。资源普查除了要摸清家底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普查的结果实现对有限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管理,这就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出现管理断层。这正是过去的三次资源普查未能实现的成果,也是当前出现中药资源困境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是历次资源普查的缺憾。而第四次资源普查则通过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常态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实现了国家对中药资源管理上一次划时代意义的突破。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本次资源普查将实现公益性的最大化。再优秀的成果都不是用来立项目发文章装饰门面的,更不是出几本书束之高阁就了事的,而需要实现其对资源保护利用、成药开发甚至中医药发展方向的导向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就要求资源普查既要有成果转化平台,又要有广泛受众和参与者。现代化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飞速发展则帮助实现了这一功能;同时,第四次资源普查除了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外,还将建设种质资源保障、技术保障和文化宣传几大平台,将分散的资源充分整合,实现一次普查四项成果,通过信息平台的传播与服务,让资源保护利用深入人心,实现普查公益性的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以上几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即没有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就难以保障资源监测与动态服务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没有这种常态化的服务则资源普查的公益效果就大打折扣;而失去公共服务为根本目的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存在价值就将受到质疑。由此,笔者认为,在第四次资源普查过程中公益性、常态化和有效的成果转化必将成为参与各方行动的准则。(作者:傅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