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被称作“千年药乡”,中药材可是宕昌的“铁杆庄稼”。现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已成为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制约宕昌县中药材发展的出口不畅、平台不大的问题还依然存在。如何打通中药材的“出口”,成为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围绕着“走出去”,宕昌县想了不少办法。
优势要更优,特色要更特
宕昌县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种质资源丰富,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四大中药材的原产地。
千百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宕昌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走在路上,你随便问个农民,他都会告诉你家里种了几亩中药材。在全国12807种中药品种中,宕昌县就有69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柴胡、板蓝根、黄芩、羌活、独活等10余种。
但是传统产业也有传统产业的弊端。上千年来,一家人、几亩地,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不适应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造成了宕昌县中药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出口不畅。
要走出去,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建起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
围绕着这一思路,这两年,县上相继出台了《特色产业奖励办法》《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草畜”的产业开发思路。今年,县上还特别筹措了1000多万元,用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多年的产业开发过程中,无论从种植基地、品种提纯复壮,还是标准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上都有了大幅提高,在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中药材已经成为宕昌县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4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带。药材种植面积达38万亩左右,其中当归、党参、大黄、红芪、柴胡、黄芪等名贵药材种植达10万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以上。
为了扩大规模,把产区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今年县委、县政府准备以建设“药材大县”为目标,按照打造1个品牌(宕昌道地药材品牌),培育4个拳头产品(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建设4大基地(10万亩当归基地、6万亩红芪和3万亩柴胡基地、10万亩红黄芪基地、5万亩大黄和6万亩党参基地)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中药材总收入稳定在5亿元左右,实现人均种植1.5亩药材,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
关键还是要“下内功”
出不出得去,内因是关键,还得看药材的内在品质。必须着眼于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从内部发力,提升中药材的品质,放大先天优势。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
说起这两年的党参剪茎技术,县农牧局局长黄俊禄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那是2006年,宕昌的一个农民在割草时,不小心将一片地的党参茎叶也割了。结果被割了茎叶的党参比没有割的党参长得大得多。
县上的农技人员听说后,第二年就专门辟了一块试验田,做了个对比试验。结果,剪了地上的茎叶,党参地下的根茎充分吸收营养,长得确实比没剪茎叶的大得多。光是党参剪茎这项技术,就能让一亩地增产20%。试验成功后,2008年全县就对党参剪茎技术进行推广。产量上去了,效益也增加了。
还有新近研发推广的黄芪露头平栽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根茎供水,还能节省土地空间;将黄芪的根须露在地膜外,则能有效地降低破膜不及时造成的烧苗现象,又能有效保温保墒保水。这项新技术,今年在县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推广。
从露地种植,到膜侧沟播,再到黑膜当归,当归的种植技术也换了好几代。为了更好地摸清中药材种植技术,县上还采取同一品种用不同模式种植的办法,在阿坞麻界村建成中药材试验示范园一处,并与省农科院共同在该示范园开展了当归落苗移栽技术试验(即无土育苗技术)。
不仅如此,县上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覆膜保墒、轮作倒茬、修枝剪茎、当归熟地育苗技术、大黄坑种垄作覆膜技术和秋覆膜保墒等种植新技术,并试验了黄芪低垄覆膜种植技术,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多模式的技术推广,今年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目前,全县在阿坞、八力、庞家等地推广当归膜侧种植3.5万亩,预计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在好梯等地推广党参剪茎技术2.1万亩,预计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在八力、庞家等乡镇成功试验推广了药材熟地育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0.65万亩。
宕昌县的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有了大幅提升。2006年,宕昌县15万亩中药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2007年,当归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2009年,该县当归、红芪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1年,“哈达铺当归”和“宕昌党参”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打通中药材的“出海口”
10月12日,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对接洽谈会开幕,吸引了来自四川、安徽、山东、河北、吉林、浙江等10多个省市的140位客商,一举签约各类项目25项,签约总金额达5.39亿元。
四川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成,就是这次政府搭台引来的客商。他说,要让宕昌的中药材真正进入“流通环节”,第一步是要把市场培育起来。目前,马云成在宕昌投资兴建的理川中药材市场,占地135亩。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扩建和深加工项目也在规划中。
马云成还打算在四川成都、安徽、河北等地建立直销点,把宕昌的中药材推向全国各地。同时在宕昌县建设深加工企业,把中药材原料变成产品,以企业带动农户,以市场带动农户,最终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此外,在这次对接洽谈会中,最活跃的,还有来自宕昌县各个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洽谈会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签约的六合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乔尚平。大家都说,这是个人物。他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是宕昌县最大的农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六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始终为农民免费提供农资和技术,另一个是它给农民的收购价始终高于市场价。
技术从哪儿来?乔尚平解释说,合作社在县农技站的指导下开发了一块试验田,引进新品种、试验新技术。在这块田里,去年试验成功了黄芪露头平栽技术,现在已经免费向农民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收购价始终高于市场价,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统一的标准和籽种,产出高质量的中药材。但是补贴的钱从哪儿来?乔尚平告诉我们,中药材在深加工流通环节是增值的。今年零散的干大黄每公斤6元,而粗加工后每公斤就能卖到10元。因此,六合专业合作社,就开始成立配套了深加工工厂,把卖原料变成卖产品,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另一部分用于给合作社成员二次返利。这样,合作社、市场、农户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也形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
目前,六合合作社已经发展成宕昌县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户小门小户生产的落后方式,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上接市场、下连基地,提供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种子供应和统一销售等标准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该合作社还注册了“理川”中药材品牌,和扶正药业建立了长期的购销关系,为宕昌中药材走出去擦亮了牌子,闯出了路子。
目前,该县成立了药材产业总协会和18个分协会,组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5个,其中协会69个、合作社46个,会员总数达到3614人,带动农户上万户。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