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县中药材收入1.5亿,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600多元
眼下,正值隆冬,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陵川县中药材交易中心却是一派繁忙和火热的景象。一大早就赶来交易的六泉乡六泉村农民王桂生信心满满地说:“我家种了4亩药材,能收入3万多元。”
陵川县立足生态优势,精心打造中药材富民产业,目前已收到明显成效。到2012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6万亩。其中,大田种植5.6万亩,山地野生抚育23万亩。全县中药材产业收入1.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600多元。
陵川县地处干石山区,但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却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自该县的“五花参”,是党参中的极品。全县野生中药材也非常丰富,面积多达80万亩,宜药荒山、林地110万亩,中药材品种有400多个。
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将中药材种植定位为农民增收产业。此后,历届领导班子一届连着一届抓,逐步探索出 “大田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人工种植与野生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利益相结合,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起步之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县、乡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内外专家研讨授课,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并确定相应的职能部门,组建专业服务公司,还在安国、亳州等地中药材市场召开推介会,宣传造势,开拓市场。在产业发展遇到市场不利的形势下,县里又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抓了以党参GAP认证为核心的规范化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从本县山大坡广的实际出发,大力鼓励发展以山地种药为核心的中药材野生抚育。在产业进入稳定巩固阶段之后,该县以“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着力在规模扩张、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全县的中药材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一条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形成,离不开资金的强力介入。”陵川县农业开发局局长王新文说。从2009年开始,借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机遇,陵川县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的目标,采取政府供应苗木,部门提供服务,乡村两级组织,农户自愿种植,谁栽、谁有、谁受益的办法,县级财政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免费供应苗木8000多万株,保证了这一富民工程如期建成。近几年来,陵川县已累计为200多个药材种植、经营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贴息80多万元,信贷资金投入1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