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药博会的前世今生 看药都的道路越走越宽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200

  自1985年9月9日举办首届药交会到后来的药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这个一年一度的药界盛会,成为富有浓厚特色和强大影响力的专业盛会,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亳州药业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本报带您一起重温药博会的前世今生。

  药交会打响 药都名头   

  26年了,1985年9月9日的那场药材交易盛会,让安徽药业总商会会长卢景川一提起来,依旧满脸陶醉。

       “当时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彩旗飘飘,祝贺横幅挂满街南街北。政府、药商、百姓全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比过年的时候还热闹。”回忆起1985年9月9日首届药交会的盛况,从第一届药交会开始每年都积极参与其中的卢景川仍历历在目。

       一位参与承办第一届药交会的老干部回忆,解放前全国就有“四大药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大药都”之一的江西樟树举办了药交会,规模很大,名气也大。“相比较而言,咱们亳州只有一个小交易市场,知道的人也不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亳县政府决定举办药交会以促进中药材交易,打造中华药都形象,提高知名度。

       1985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作为一个小县城,要想举办药交会,难度可想而知。县政府对药交会的召开特别重视,几套班子领导全部“扑下身子来抓药交会”,并亲自去北京、上海等地,邀请一些大的药材公司参会;药商们情绪高涨,也积极支持药交会的召开。

       精心组织的第一届药交会于1985年9月9日举办并大获成功。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约1200名药商参会,成交额达1.1亿元。会上展出了数百种中药饮片、中草药,其中以亳芍、亳菊、亳花粉等为代表的亳州本地出产的药材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采购。亳州“家家种花如桑麻”的种植规模,1800多年的药材种植经营历史,令参会客商感叹不已。

       “亳县当时的接待水平,宾馆根本不够用,很多药商也包括我在内,邀请来的客人都在家里吃住。”卢景川说,前几届药交会是纯粹以市场交易为主,参会客商达成合作意向后,甚至在酒桌上就签约了。

       首届药交会的成功,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迅速给药业经济带来了巨大起色。药商们 “以会为媒,广交朋友”,药交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亳州药商走出去,更多外地客商涌进来,亳州药业经济迅速壮大,亳州药商快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那个万元户还十分稀缺的时代,亳州药商就已经“过了喷泉往东看,家家都有几十万。”(当时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在喷泉以东药材街。)

       药交会成为了亳州的固定节日,每年都要举办,而且一年比一年人气旺,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一年比一年成效好,中华药都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到1999年第十五届药交会,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加拿大、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药商参会,成交额达11.3亿元。

       药交会的华丽转身

       时间来到21世纪,一向红火的药交会却出现了停滞的苗头,人气下滑、交易量徘徊不前……

       “一方面是,举办多年的药交会让客商感到不再新鲜,另一方面,全国当时有17个中药材交易市场,都在举办药交会,也分散了亳州药交会的关注度。”卢景川说。

       进入21世纪后,中医药已经走向了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而亳州的药交会,虽然规模日渐扩大,运作机制日益规范,药交会上展览的中医药品种,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但就其实质,从1985年第一届开始举办以来,一直就是单一的中药材交易。“这种中药材交易模式,还是原始贸易。”市药发局副局长陈群告诉记者。

       而同时,亳州的药业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拐点,在传统的中药材交易强劲发展的同时,以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主的现代中医药产业开始起步,方兴未艾。以中药材交易为主的药交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药交会,还有没有举办的必要?一时间,众说纷纭。

       在十字路口,亳州药交会开始求变。由中药材交易向中医药会展华丽转身。

       从2004年开始,亳州市决定在药交会的基础上,举办中医药博览会,以此推进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4年9月7日至10日,第20届全国(亳州)中医药交易会暨首届中医药博览会举办。此次药交会,更加突出会展经济内容,突出中药产业化方向,突出国际化程度。历时4天的第20届全国(亳州)中医药交易会暨首届中医药博览会展会期间,参观人数达数十万人次,签署合作项目11个,合同或协议投资金额5.5亿元,交易额22亿元,展会规模创历届药交会之最。“彰显了国际性和科技文化特色,力求体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多边互动。”陈群告诉记者。

       自此,药交会和药博会两会合一,药交会概念逐渐淡化,药博会意识不断增强,以博览会意识办好药交会,以药交会经验促进药博会,使原来意义上的药交会在内涵上得以提升,在外延上得以拓展。

       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在中药材交易会的基础上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成为全国中药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平台从全国迈向了国际,初步形成了文化、经贸、学术三大板块。

       药博会成为药都新招牌

       连续举办多届的亳州药博会已成为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之一。

       药博会上,商界名流、学界泰斗、专业厂商、业内知名人士云集亳州,谈医论药、共谋发展。亳州的药博会很快以其独有品牌、专业魅力,成为富有浓厚特色和强大影响力的专业盛会,推动中医药产业走上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这要归功于亳州市药交会的及早求变。

       在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中,亳州是最早求变的一家,在全国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目前也只有亳州一家的药博会,经国务院批准,冠名国际药博会。这为亳州市药业产业发展抢得先机。

       另一家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所在地的市领导曾经开玩笑似地说,“愿意拿一千万元换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这块牌子。”

       “‘国际’这两个字,为亳州市药博会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提升了中华药都的知名度,有力促进了亳州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是中华药都的新招牌。”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2007年,逐步规范、成熟的药博会首次进行市场化运作,探索新的运作机制,与市外企业合作举办,实行“开门办展”,面向市场迈开了可喜的一步。“通过‘开门办展’,邀请到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单位来亳州市参展,以扩大亳州药博会的影响力,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陈群告诉记者。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2007年药博会获得了空前成功,展会客流量达到9万人次,来自韩国、英国等地多家境外涉药企业和200多家国内涉药企业参展,总签约交易金额达21亿元。“无论是展会的品位档次,展位的数量,还是参展商的实力和数量,都要超过以前任何一届。”

       而2011年药博会展位预订更是火爆,共设立标展展位300个、特展展位30个、药械展位70个。早在一个月前,特展展位预订就已经超出了4个。“而且与往届相比,市外参展企业占大头,全国知名企业更多。体现了亳州药博会的实力和档次正在业内急剧上升。”

       签约金额从一亿元增长到几十亿元,从单纯的药材交易发展到经贸、学术、文化的结合,从政府举办转变为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地方性的交易会发展成为国际性展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正在新起点上远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