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前旗先锋镇种植枸杞的历史已有40多年,全镇已种植枸杞5万多亩。每年枸杞采摘的旺季也正是当地雨水多发的季节,多年来,杞农们深受枸杞晾晒之苦却难以解决。枸杞晾晒问题成为制约这一传统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晾晒枸杞不易 杞农吃尽苦头
先锋镇西坝头村村民王栽树家有16亩枸杞,每年要产55000多斤枸杞鲜果。过去,每逢阴雨天,采摘回来的枸杞没法晾晒,很容易霉烂变质,颜色黯淡,低价出售都少人问津。2012年因雨水多,王栽树家的枸杞损失了近一半,几乎连人工钱都回不来。以往,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花钱大量订购晾晒枸杞的筛子,雨天的时候枸杞尽量摊得薄一点。因此,先锋镇每家每户都有五六百只筛子,枸杞采摘旺季,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沿台上到处都摆着红艳艳的枸杞。一旦天色不对,杞农们便全家老少十万火急地从地里往回赶——他们必须赶在下雨前,短时间内把这几百号筛子端到仓房里摞起来,用塑料布盖好,因为枸杞一淋雨颜色就变紫了,也不值钱了。
先锋的杞农们也曾试着建过一种土建烘干炉,从前、后两边同时烧炉烘干。可这种炉子废时较长(22个小时),且温度不能自动调节,每次使用时,杞农要前、后两边跑,得一晚上不睡觉盯着,而且造价也太高,许多杞农承受不起。
省时省力省工 新技术带来效益
从2010年开始,先锋镇政府多次派人到宁夏、陕西等地考察,研究解决办法,经过与陕西杨凌一家科研公司反复论证、试验,在2012年试着引进了自动温控枸杞烘干炉(温度、湿度和时间可自动调节),操作非常简便,每天采摘回来的枸杞摊筛后直接进炉,16小时后便可下筛、装袋、出售。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省时、省力、省人工的明显效果立刻引起了杞农们的兴趣,今年春天,先锋镇有70多户枸杞种植大户率先申请安装了这种枸杞烘干炉,每台烘干炉的造价2.1万元。为了鼓励村民推广使用这一新型烘干炉,镇政府多方筹资给每个安装户补贴8500元,条件是,一个安装户要帮扶附近一户贫困户,所安烘干炉要免费提供给所帮扶的贫困户使用,以扩大烘干炉的受益面。
今年王栽树家的枸杞没有一斤因受雨天影响而受损失,他的枸杞随干随卖,居然能比往年多卖一万多块钱。
许多已安装了烘干炉的农户开始在枸杞采摘淡季,试着用它来烘干豆角、黄瓜条、青椒、葫芦……试验成功后,村民们就可以利用烘干炉来制作脱水蔬菜,这又是一条增收渠道。一项新技术的使用,让产业发展了,村民的思路转变了,致富的门道也拓宽了。
减少二次污染 枸杞品质再提升
近几年,先锋镇一直在提高枸杞品质上大做文章,大面积推广绿色枸杞种植,从种植、管护等多个环节严加管理。先锋镇产出的扶祥牌枸杞还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新型烘干炉投入使用后,杞农在枸杞晾晒的过程中不必再为了枸杞的色相而添加硫酸亚纳等高残留化学物质,保证了枸杞的品质。
“烘干炉的使用不仅彻底改变了杞农过去自然晾晒、看天色吃饭的局面,而且减少了晾晒环节的二次污染,使先锋枸杞的品质又迈进了一大步。”先锋镇党委书记王瑞强说。
品质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先锋镇绿色枸杞的市场价每斤要比普通枸杞高出1到2块钱,全镇绿色枸杞种植户可增收6000多万元。
好东西大家都想用,这不,刚入秋,就有许多村民到镇政府登记买炉。王瑞强说,先锋镇要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在全镇安装1000台新型枸杞烘干炉,基本做到全部枸杞种植户枸杞烘干的普及。届时杞农们的晾晒之苦便可以终结了。 (巴彦淖尔日报社《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冯美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