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产能过剩、游资撤离等影响,中药材价格在这个夏天遭遇“瓢泼大雨”,开始降温
游资撤离 中药材价格降温
“现在几乎所有的中药材价格都在下跌,不少跌幅都超过了50%。像太子参,已从400多元/千克跌到50多元/千克。就这价格,产地还有大量的积压卖不出去。”在郑州经营中药材的李浩,今年的生意并不太好。往年收来的药材,在手上经过短暂停留就有人提价接盘。而今年,他的仓库已经开始出现大量药材积压,源头市场的价格,也开始一跌再跌。在他看来,这一切,与国家整治中药材市场,继而使得游资陆续撤离,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2010年起,小小的中药材市场开始涌入大量游资,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年时间,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超1倍,参类等投资品价格上蹿之快,更是令人咂舌。如党参,价格从2010年的10元/公斤上涨到如今的140元/公斤,太子参从40元/公斤上涨到400元/公斤……即便是板蓝根这类常用药材,也从3元/公斤上涨至12元/公斤。但从今年5月开始,中药材上涨的态势,开始出现刹车。
从今年上半年中药材农业污染事件曝光开始,关于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新闻就层出不穷。一个个让人瞠目的新闻背后,全社会对中药材行业警惕与不信任的情绪越发见涨。7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多个大型中药材市场进行暗访摸底,情况令人沮丧: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药材存在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非法加工等现象。
也正是由于问题广泛而庞杂,中药材质量问题开始引起国家重视。7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部署专项行动,将整治中药材市场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短短14天后,该局又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中药材市场整治约谈会,约谈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17个全国集中中药材市场所在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这一连串动作,这被外界看成国家对中药材市场整治风暴的开始。
“药材这东西,说小是小事,说大也是大事。国家近一段对中药材市场的重视,让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对食品安全的专项行动,这也是这一段时间部分游资开始纷纷撤离中药材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巩义市一位中药材“投资商”张先生表示。从今年5月份开始,社会对中药材市场打击整治的风声渐起,从事多年中药材投资的他,也打算趁着这股风往外撤。据其介绍,年初的时候,中药材市场的游资依旧在增加,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部分金主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一些从事资源类的投资者开始陆续撤离中药材市场。近期国家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重视和整顿,更加速了游资的外逃。“很多做中药材的,不怎么看药材品质,只是投资。中药材市场一直很混乱。现在国家要对中药材市场进行监管和整治,也就意味着金主前期的部分投资,可能在国家设立的安全门槛下被吞。另外中药材行业风险开始加大,能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都会选择离开。”张先生说。
利润变薄、见效变慢、市场变小、风险变大,中药材游资所面临的问题已逼迫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药材行业。随着游资的部分撤离,中药材价格也开始降温。据李浩介绍,现在下游已经有不少中药材产品的价格跌破了成本线。如板蓝根,今年年初的价格还在18到22元/公斤浮动,如今当地收药价已下跌到9元/公斤左右,而种植板蓝根的成本,在12元/公斤。另如通草,年前价格在120元/公斤,如今已经下降至80元/公斤。而像知母这样加工费时费力、炮制麻烦的中药材,弃种比例已经相当高。
产能过剩 加速中药材市场下探
游资的撤离,或让中药材价格趋于理性。而价格大跌的另一个推手,则是近几年因市场爆炒而增加的中药材过剩产能。在“煤老板”、“房老板”撤出后,中药材供大于求的窘境开始凸显,与游资的撤离相结合,造成如今这种看跌的行情。
沈丘市红山乡药农张则文,今年又将自己的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了10亩。从2010年中药材行情快速上涨,他所在的村子已经有近一半的土地改为了中药种植。虽然今年6月以来,中药材价格开始走低,但是依旧不能改变村民种植的热情。
张则文告诉记者,这几年药材价格的上涨,让种植中药材年收益直线上升,有时候隔一个春节出售,获利能增加上万。“现在不光金银花,只要有人收的药材,我们都种,种药比种地来钱快,赚得还多。”张则文说。
几年来中药材快速“爬山”的价格态势,极大地刺激了药农的种植热情,连续的增长,已经让不少地区出现了中药材新增产量远超市场需求增量的情况。以太子参为例,据了解目前每年太子参的需求量为4000吨左右,而目前年产量已超过一万吨。如今失去游资依托,价格出现暴跌也在所难免。
走访时记者发现,虽然下游市场药材价格走低,但在郑州市场上,多数中药材零售和批发价格依旧处于高位,与下游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差。一位药材批发商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中药材成本上涨速度极快,这几年的资本炒作,连中药材的种子价格都出现了几倍到几十倍的暴涨。虽然价格变动不大,但中药材的销售已出现不顺畅,下跌的趋势开始隐现。“价格到终端还需一段时间,而且种植成本增高,终端价格回落应该会少些。但中药材价格已摇摇欲坠,一些人忙着将药材出手,以免受到冲击。”刘先生表示。
与太子参类似,三七的产量之大,也开始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根据专业网站的检测,今年国内对三七的需求大概在6000吨左右,而目前预计产量已经超过1万吨。依照目前的扩种速度,2014年,三七的产量将达3万吨,到2015年其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赶超甘草、党参,从第十九位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宗药材品种。
在李浩看来,这种产量的井喷,让本已产量严重过剩的三七,也面临与太子参一样惨烈的局面。“三七的价格还在继续上涨,但是产能比太子参更甚。一旦资金支撑不住,价格可能立刻出现五成以上的暴跌。现在国内整个中药材市场面临出口减少、需求减弱但产量却增加的情况,这种太子参跳水的情况,会在越来越多的中药材身上显现。”李浩说。
内忧外困 “地道药材”不能只靠说
内忧开始煎熬中药材市场,外困的现实也摆在面前。8月8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外贸形势”,中成药产品继续出现逆差,越来越多的国外中成药抢占国内市场。如日本救心制药株式会社以传统中药六神丸开发的救心丹,目前每年已经实现数亿美元的销售额,而销售额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中国。这样的实例不断增加,也昭示着着中药材质量问题,对中成药、以及中药材的影响。
恒春药材批发公司经理刘先生表示,这两年中国对外中药材销售一直处于减少状态。以该公司为例,2012年出口国外中药材总价值3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只有不到10万美元。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外国生产中药材的进口规模在扩大。“作为‘正统’的中国中药材不吃香,要买东南亚的‘外国货’,这让人多少有些尴尬。”这种尴尬之下,则是中国中药材面对绿色壁垒毫无办法的现实。
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珍贵药材,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药材普遍处于过剩的情况。但正如疯狂的煤炭、疯狂的大蒜那样,资本的炒作让中药材价格逐步高攀,也造就了一条资本逐利,赚取快钱的捷径。
李浩告诉记者,人们都将逐利看成投资中药材的最终目的,这种环境下,无论是种植企业、药厂还是游资,都无法平心静气地去做中药材。大面积施用农药、化肥,利用硫磺等化学物质熏制山银花、以次充好等“精明手法”被业内广泛复制。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中药材,也难免减少或改变了本身的药效。
早在2002年,我国就借鉴国际种植业经验,实施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通过对一些中药材生产基地认证,严格控制农药使用,以保证优质药材种植和供应。如今11年过去,国内中药材生产出现的质量问题却只增不减。积淀千年的中药材生产,在国内与国际惨败于“外来的和尚”。
面对这样的惨状,连老中医对传统中药材的药量和配比,都开始捉摸不定,而对于中药材乃至中药生产企业来说,这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药材好,药才好”。这不单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对于国内中药材企业而言,意味着质量和安全;对中药材市场来说,更意味着责任与规范。毕竟“地道药材”,不是靠嘴说说就足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中药材价格的跳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记者 程昭华 文 李文波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