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11项重点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政策和措施做出了具体阐释;近日,市卫生局发布了《2013年玉林市卫生局加强医疗机构中药材、中药饮片监管整治工作方案》,以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多个文件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也得到不断发挥。记者从市中医院获悉,近年到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人次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因就诊取药的患者太多,尽管中药房内有近20位工作人员同时工作,患者也一般需等待1-2小时才能取到属于自己的药。为解决这个问题,市中医院近期还将推出“送药上门”的便民服务。
看中医、吃中药的人越来越多,中药的药效自然引发各方关注。一些对中医药情有独钟的市民发现,现在的中药药效似乎不如从前,他们疑惑,到底是中药材质量变差了,还是好中医越来越少了?为解开疑问,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疑惑:中药药效难道变差了?
家住内环南路的赵大爷现年70多岁,年轻时曾学习过一些中医的知识,几十年来一直对传统中医情有独钟。“以前有个小病小痛的,吃几包中药也就差不多好了,现在可不行,有时折腾了十天半个月还不见好。”赵大爷向记者感叹,中药药效大不如前。
“就拿便血这事说吧!我一旦吃了上火的食物,就容易便血。以前我学过一点中医,知道白及可以止血,于是我用白及磨成的粉末熬汤药,一般吃一两天就差不多好了。但是近一两年,我也用同样的方子熬药,却要吃上一个多星期才感觉有好转,其中有几次吃了药后虽然能止血,但感觉肚子不舒服。”赵大爷不禁疑惑,到底是他买的药材质量变差了,还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吃药越来越不管用了?
现状:
本地种植药材八角、天冬销量较高
玉林市种植中药材的历史悠久,是广西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及集散地。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玉林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八角、桂皮、天冬、莪术、石斛、栀子、泽泻、桂油、金钱草、鸡骨草、广山药、广地龙、草豆蔻、桂圆肉、穿心莲等15种。
“市场上中药材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党参是销量最高的药材之一,而本地种植的中药材中销量较高的则是八角、天冬等。”在中药港销售药材的陈老板原先就职于医药公司,后辞职做起中药材生意,至今已有十几年时间。据他介绍,在他的药材铺,生意好时一天可售出党参20-30吨。而在我市种植的中药材中,主要产自六万林场、大容山林场的八角,以及主要产自成均镇、樟木镇的天冬在市场上销量较高,主要产自新桥镇、石和镇的莪术则因相对不太常用而销量较低。
药材辨识人员奇缺
玉城一家大型连锁药房的药师周师傅,已与中药材打交道近40年,长年从事药材的辨识与加工,多年的经验使他能够辨识600多种中药材,这个绝技让他远近闻名,很多街坊邻居生病时都来找他抓药。
“前几天一个外地人来抓药,带了一副在外地抓好的药方子来。我依样抓好药给他之后,他感叹,之前他走了几个别的药店,那些年轻药师都不懂这个方子中的鹿含草,没想到来到这里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是鹿含草。”周师傅说,鹿含草还不算是罕见的药材,但已经有一些年轻药师不认识了。如果是面对较为罕见的药材,这些药师该怎么办?
周师傅坦言,目前能够清楚辨识各种中药材的专门人员奇缺。“要想做好药材辨识工作,必须要有经验的积累,要通过与药材的实际接触才能弄懂其中门道,光看书本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一些年轻药师辨识不出某些药材也是因为经验不足。”周师傅说,现在一些年轻人即使是药学科班出身,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分辨不出某些药材,而一些中医师尽管很擅长开药方子给病人治病,但他们可能并不擅长辨识各种中药材。“如果你问他们某种中药材的药理药性,他们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要他们辨识药材,可能就不行。”
周师傅说,在许多人看来,与中药打交道又累又苦,一天下来满身药味,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愿意做这个工作。“要想培养一个真正的‘辨药奇人’不容易,少则需要十几年,多则需要几十年。”再过五年,周师傅就退休了,至今没有找到能干的接班人。
原因:
道地药材产量在减少
“药材讲究产地。”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何玉明介绍,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例如广西的莪术、广东的砂仁、四川的杜仲等。“这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一样。”
道地药材疗效比较好,但可惜种植某些药材的土壤却不能长年用于种植这些药材。何主任举例,云南文山多种植贵重药材三七,以一块种植三七的土地来说,只要种植采收了一次之后,这块地在十几二十年之内都不能再种植三七。但在用药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一些药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能把种植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但在别的地方种植出来的三七就不道地了,药效会降低。而有些药农等不及十几二十年的期限,只过了三五年就又在原来的土地种上三七,这时的土壤并不能保证种植出来的药材应还具有原来的药效。
另外,还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什么药材都种,从而导致药效下降。
药材不按规定采收入药
“药材对种植环境和采收时节都有讲究,如果不按规律进行,必然会影响药效。”何主任表示,有些药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药材还没长成的时候就采收了,或者在药材应采收的时候因市场要价不高而拖延采收时间,这就大大影响了药材的药效。
“不按规定入药,对药效的影响也很大。”何主任举例,如清虚热中药柴胡,按规定应该将它的杂质、残茎及须根除去,只留干燥根入药,但现在有些人把它的杂质以及残茎等通通入药。再比如牡丹皮,应该是把牡丹采挖后去掉木心,只刮取根皮入药,但一些人省去了除木心这道工序,把木心也入药。“把没必要入药的部分也入药,这样制成的中药药效自然大打折扣,因为其中掺进了别的无用的东西。”
炮制方法不规范
“要分清楚‘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两个概念。”何主任介绍,中药饮片是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炮制加工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不过,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何主任说,有一些药物是“药食同源”的。所谓“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即药物、药物即食物,有些食物无需经过炮制加工即可入药,如红枣、枸杞等。
“药材对炮制加工的过程也很有讲究,必须用规范的炮制加工方法,才能把药材的药效发挥出来。”何主任拿生地与熟地来举例,生地清热凉血,熟地补血滋阴,功能截然不同。“要把生地加酒炖或者反复蒸制,才能使其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热凉血变为滋阴补血。”
何主任介绍,熟地规范的炮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取生地加酒拌匀,闷润,装入铜罐或瓦罐中,密闭,武火加热,炖至酒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再切成厚片;二是取生地加酒拌匀,闷润,待酒被吸尽,置蒸器内蒸一天闷一夜再取出,将蒸时所得原汁拌入,晒至七八成干,如此反复蒸至黑色、油润、有光泽为度,再取出晾干外皮,切成厚片。
“现在有人为了减轻成本,不按规范的方法炮制加工药材。如熟地炮制过程中不加酒炖,或者没有蒸透润透,甚至完全不炮制,直接切片了事,这样是不能将生地的药性转温,也不能将生地的凉血功能变为补血功能的。”
据何主任介绍,在以前,市中医院的中药饮片是由医院自己炮制加工的,现在则分由两个中药饮片厂炮制加工。医院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医院用药的实际情况,对饮片有统一的质量要求,在每一批次入库前,都必须经过医院质量小组进行质量验收。“可以说,中医院的中药饮片,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建议:
药材采收、炮制过程必须规范进行
针对中药药效变差的几个原因,何主任认为,在药材的种植和采收上,药农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在生产环节上,药材的炮制加工过程必须规范进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创新。由于药材的种植环境等很多因素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应该思考研究是否有新的与时俱进的炮制加工方法,可以把药材的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此外,由于现在中药辨识人员出现断层现象,人才较为匮乏,有些药师竟然连药材的正品和伪品都分辨不出来,因此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年轻药师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辨药人才。
推广免煎颗粒等新颖的中药形式
何主任介绍,中药免煎颗粒是选用符合炮制规范的地道中药材,经现代高新技术提炼浓缩而成的,其具有稳定可控、安全高效、不用煎煮、容易调配、方便携带、一冲即服等特点。虽然价格比中药饮片稍微贵一些,但非常适合生活工作节奏快的白领阶层以及商务人士等群体使用。目前,玉城仅市中医院有售中药免煎颗粒。
同时,市中医院还在进行膏方的推广工作。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膏方不仅可用于疾病治疗,还可用于调理身体,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
何主任认为,这些较为新颖的中药形式可一改人们过去对于中药的固有印象,对于推广中药、提高中药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 苏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