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炼介绍了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到2013年底,将在全国31个省共807个县全面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再建设11个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
中药资源已调查9000多种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于1960年、1969年、1983年组织开展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中药资源普查活动。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筹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通过实施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和行业科研专项,在全国22个省份的655个县组织开展普查。
王炼介绍,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采取了“行政”和“技术”两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和“局省”联合的组织模式,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和县三级普查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支4000多名从事中药资源工作的专业队伍;探索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若干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两个种质资源库,调查了9000多种中药资源,对药典收载的400种中药材进行了重点调查;此外,制定创新了普查技术方案和调查方法等。
普查资源为更好利用资源
谈及中医药资源普查试点面临的困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苏钢强表示,首先在组织管理方面。第三次普查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依托药材公司的省市公司和县级公司药材站这样一个系统进行资源普查。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没有过去那套系统,要创新组织方式,国家和地方联动,由政府来组织引导,调动企业、专家队伍参与进来。
苏钢强还认为:“仅仅从中药资源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中药资源普查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中药资源调查的需求了,当前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资源,而且资源和生态之间、资源和产业之间以及资源状况和人工的规范化种植之间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工作设计上要更全面,考虑更周到。”
年底将覆盖31个省共807个县
“资源普查不仅是做一个家底的普查,更重要的是把中药产业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结合在一起,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还要建立长效的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黄璐琦表示,诸如药材的涨价问题、药材的质量问题,还有农民种什么,信息之间的对称问题等等。他说,有的药材涨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底不清,不知道蕴藏量有多少,每年可用的量有多少。
对于中药资源普查下一步的工作,苏钢强透露,到2013年底将在31个省共807个县全面开展,接下来还将再建设11个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