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10月30日公告,《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自2013年12月1日起执行,浙贝母等中药材及饮片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超过150毫克/千克,超限的中药材及饮片将以劣药论处。
从11月4日开始,鄞州区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刷了近百份 “通知”,张贴在鄞州区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三个浙贝母主要种植产地。通知再次提醒农户,在进行浙贝母加工时严禁使用硫磺熏蒸方法。
其实在三年前,鄞州区就开始开展浙贝母无硫化治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硫磺熏蒸现象。
硫磺熏蒸曾作为一种新技术推广
浙贝母是浙江省著名中药材“浙八味”之一,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
鄞州是浙贝母之乡,章水一带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人工种植浙贝母,至今已有 300多年历史。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合浙贝母种植,鄞州产浙贝母品质优良,逐渐成为浙贝母的主产地。其中章水镇樟村的浙贝母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现场综合评审,获得了原产地标记证书。
目前,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是浙贝母主要种植产地,种植面积近万亩,干贝总产量约为1450吨,占全国一半,是鄞西山区农民传统经济种植品种和收入来源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用硫磺熏蒸进行浙贝母产地初加工作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在贝农中推行,1994年版《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在浙贝母标准中增加了 “硫磺熏制”法。但2005年版《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取消了此种加工方法,但却没有规定二氧化硫的限量标准。
为了防霉、防腐和干燥,便于加工和保存,并且缺少二氧化硫的限量标准,部分贝农仍习惯用硫黄熏蒸方法进行鲜贝产地初加工。 三年前开始浙贝母无硫化综合治理
如果长期服用大量硫磺过度熏制的浙贝母,会对呼吸系统及肝脏、肾脏产生危害。另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湿润的黏膜吸收,从而对眼睛及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产生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的会致癌。
正因为如此,鄞州区高度重视硫磺熏蒸浙贝母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就开展了浙贝母无硫化治理工作。
2011年5 月,鄞州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卫生局印发了《关于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经硫磺熏蒸的浙贝母的通知》,对全区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无硫化治理工作,加大对浙贝母的质量控制,严禁生产、经营、使用经硫磺熏蒸的浙贝母。同时,协调鼓励明贝药业有限公司积极收购本地新鲜贝母加工浙贝母“生切片”,每年收购鲜贝母达100 多吨,保证了无硫浙贝母的供应。
2012年5 月,鄞州区政府出台《关于开展鄞州区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成立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开展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
2013年3 月,鄞州区下发《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由区食药监局为牵头部门,区农林局、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政府等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采取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式,开展浙贝母种植、初加工、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综合治理。
整个治理过程,发挥了镇乡政府、浙贝母协会、合作社的作用,开展无硫化初加工技术推广普及。鄞州区政府为鼓励当地贝农积极应用无硫浙贝母生产工艺,及时出台了无硫浙贝母无硫加工产业扶持政策,区财政一次性下拨85万元浙贝母无硫化生产补助经费给相关乡镇,其中鄞江、章水各30万元,龙观乡25万元。要求各相关乡镇做到专款专用,帮扶贝农从浙贝母传统加工工艺转型为无硫化加工工艺。
鄞州区还对本地企业收购本地产鲜贝母进行无硫化加工者,由区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
今年,本地两家企业迦叶堂、明贝直接收购鲜贝进行无硫加工近487吨。根据补助标准,分别给予迦叶堂补助经费57万元,明贝补助经费22万元。
为解决无硫浙贝母片的销路问题,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协调,多方联系,一方面发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多收购并加工销售无硫浙贝母片,引导全市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向市外销售无硫浙贝母片。另一方面主动牵线搭挢,该局陈元刚副局长连续14次深入浙贝母种植基地指导生产,组织市外多家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来鄞州考察洽谈和采购无硫浙贝母片。有力地解决了无硫浙贝母片市场销路问题,为广大贝农生产无硫浙贝母片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