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的半夏种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种植面积已由当初的不足1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0亩,总产量6600吨,产值10亿元,并且涌现出了一批能人大户,引领着西和半夏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半夏产业已经成为西和县农民增加收入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其前景十分看好,普遍认为———
“西和半夏占全国半夏总产量的70%以上,西和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半夏之乡’,全县40多万人中约有1/3在种植半夏,今年全县半夏人均增收800元。”西和县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均平告诉记者。
在西和县,由于种植半夏经济效益好,在长期种植中基本收益稳定,种植半夏已经成为群众增收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半夏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富民产业。
30年成就一个产业
1988年,吴均平还是一个从事中药材收购的生意人,野生半夏的昂贵价格燃起了他试种的激情。一晃近30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吴均平也成了西和半夏种植、收购、销售行业的佼佼者。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种半夏,当时全县只有3户人种植,除了我,还有十里乡的赵鹏程和赵海生。近30年来,我们种植半夏,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道不完的艰辛。只要是坚持下来的,现在都是西和县种植半夏的大户。”吴均平的一番话,道出了西和半夏产业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1985年开始尝试家种半夏,一亩地需要种子150公斤,每公斤种子价格2元,可以收干货200公斤,每公斤售价16元,亩产值可超过2500元。在那个“万元户”还非常稀少的时代,种植半夏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选择。
高收益,就得有高投入,还得承担高风险。当初,大家种植半夏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不知道一亩地到底撒多少种子才合适,施什么肥好一些,包括脱皮、晾晒等一系列环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大家一边种,一边注意观察,出现病虫害了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有了记录,一块地多久种一茬效果好,有了记录,用什么作物来倒茬最好……凡是遇到了困难就不停地摸索,然后进行总结,再将可行的方法相互进行交流。”吴均平介绍起当初种半夏的经历时还感慨不已,“当初我们不懂得倒茬,连续几年在一块地里种半夏,越种产量越低,吃了不少亏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和半夏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品质逐渐得到医药界认可,县委、县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种植范围逐渐由十里乡向周边辐射。1995年之后,种植面积突破了3000亩,十里、何坝、洛峪、姜席、西峪等乡镇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种植。
“西和的半夏种植,从当初的3人种植4-5亩,到突破3000亩,再到现在的近3万亩,基本以10年左右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发展。”吴均平说。
2004年,西和县被中国农业部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西和半夏种植以近30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个富民产业。
这一产业,不仅以良好的效益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也使部分农户从土地流转中受益,还为富余劳动力就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关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