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价值”的热议让中医药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伴随我们迈入2014。在追溯久远的历史文献之时,追古抚今,一条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如今的中医药,早已超越文物和古籍的“藩篱”,也不再局限于医学科学的范畴,正凭借其多元的价值,向着产业化的方向突进。
当下,中医药的多元价值比任何时候都体现得更充分。从药材种植带动农业经济到服务贸易促进出口;从医疗服务保障国民健康到养生保健提高生命质量;从旅游业态丰富产业结构到文化概念提升软实力,中医药产业已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和层面,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合成社会认可的规模程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的特殊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医药如何全面参与改革,《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无疑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和引导,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大潮的到来“开闸放水”,本已蓄势待发的产业洪流将成为一片可预见的“蓝海”。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和良好基础,覆盖全国的中医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网络,产值逾五千亿元的中药产业规模,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当面对日益强劲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时,这些资源将释放为巨大的产业能量。甘肃省作为这场产业化浪潮的先行者,发布实施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实现中医药产业领跑全省经济的宏伟蓝图。
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建立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种植、研发、生产、流通、服务、贸易体系,其内涵的知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绿色生态等特征,将有利于我国当下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中医药产业化应当包含中医医疗服务产业、养生保健服务产业、中药种植和加工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等在内的多个产业分支,并孵化出一批服务机构、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一批贸易基地,形成整合多个渠道,聚合多种资源,内容丰富、层次明晰、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
中医药产业需立足本国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专业分工,形成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格局中,成为服务民众健康、拉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今天,我们站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眺望远处,有必要重新认知和理解中医药的价值和意义,中医药产业化的大潮改变的也许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不仅是中医药事业的伟大振兴,或许将重塑我们新的生活方式,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印记的国家健康促进品牌、中华文化品牌和民族产业品牌。
迎接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潮,我们应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