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誉为“仙草”的石斛,因为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安徽省生产的石斛主要分为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三个品种。近日,记者在霍山县、金寨县等石斛产地了解到,今年收获季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些经营者卖到了好价钱,而另外一部分人感受到了“谷贱伤农”的酸楚。
收获季呈现丰收景,高端石斛走俏
近日,记者在大别山林艺公司的石斛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采摘石斛。 “每天都接到外地的采购电话,刚采摘的石斛打包后就会通过快递寄出去。 ”公司董事长桂金寨说,石斛大都直销到各大城市的养生会所,只要有货不愁没销路。
大别山林艺公司除拥有120亩生产基地外,还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提供石斛苗和技术,农户提供场地和管理,石斛种植成熟后交公司统一销售。“这样做可以减少公司的人力、管理成本,还能够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每亩生产成本比其他种植户和企业要低2万~5万元,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桂金寨介绍,虽然今年的铁皮石斛(干品)价格在20~25元每克,比去年价格要低5元左右,但是米斛(干品)价格提升了30%左右,加上今年雨水好,亩产又增加,总体来说今年的效益比去年好。
安徽圣农生物公司是霍山县最大的石斛生产企业之一。“公司在霍山县太平畈乡有近1000亩的石斛生产基地,主打产品米斛已经卖到400~500元每克。 ”公司董事长郑海磊介绍,公司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线,目前已经初现成效,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石斛知名度的提升和需求量增加,以及石斛栽培技术的推广,霍山县种植面积近2000亩,规模在10亩以上的种植企业有20家,年产值近6亿元。 ”霍山县石斛协会会长叶其斌介绍,从保健效果和市场价格来看,依次属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米斛的种植面积呈现逐年扩大的态势,今年已占了近四成。 “三年前,铜皮石斛占全县种植面积八成,现在只占不到三成。 ”
市场乱象丛生,掣肘产业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同样是种植石斛,部分经营者却处于难以盈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经营成本高、产品不能迎合市场等因素,成为种石斛不赚钱的原因。
霍山县太平畈乡王家店村的汪胜种了多年石斛,他今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汪胜介绍,他的公司在靠近县经济开发区的地方经营了30亩石斛,今年每亩成本在15万元。 “经营成本的提高,加上铁皮石斛跌价两三成,公司已经处于亏本边缘。 ”
像汪胜的情况在霍山县、金寨县为数不少。由于米斛种植技术和种植成本较高,不少经营者都选择大规模种植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但今年以来两者市场价格不断走跌,出现了种植规模越大、亏本越大的情况。
“霍山的石斛品质高,但是市场上不少浙江、云南、广西等产地的石斛冒充霍山石斛,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影响了我省石斛产业发展。”叶其斌介绍,实体店和网店都存在众多打着“霍山石斛”字样销售石斛的情况,但大都是用价格低廉的铜皮石斛冒充的。
据介绍,前几年石斛价格攀升,浙江、云南等地都在大规模种植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今年这些地方的石斛大规模上市,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我省的石斛价格。此外,石斛作为节令礼品的减少也是导致我省铁皮石斛、铜皮石斛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这对于一些靠铁皮石斛、铜皮石斛为主打产品的种植户和企业来说,很难再有盈利空间。
延伸石斛产业链,期待龙头助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石斛作为一种名贵药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我省相关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经营户都以卖石斛的鲜品和干品为主要业务,严重缺乏石斛的深加工企业。省内现有几家石斛加工企业,但是规模偏小,形成不了龙头带动作用。
日前,记者在大别山林艺公司的中药加工厂建设基地看到,一座现代化的厂房已经初具雏形。 “今年底将营业开工,年产3000吨石斛中药材,产值达到5亿~6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斛药材加工厂之一。”桂金寨介绍,通过对石斛原材料的深加工,可以深挖石斛的增加值。“再把赚来的资金投入到石斛药材、石斛保健品的研发中,深挖石斛在健康产业的潜在价值。 ”
“目前我省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培训种植石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培育出几家龙头企业,树立几个知名品牌,让‘龙头’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带动其他经营者走上一条健康的石斛种、产、销的路线。 ”叶其斌介绍道。
为了鼓励经营户种植价值较高的米斛,霍山县已经开始实施扶持政策。比如,对于新栽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种植户,按50元/平方米给予补助,每户当年奖补资金上限为10万元。
“争取到2020年实现建成规范化石斛栽培基地1万亩,建成3000亩的石斛产业园。实现百亿元总产值,把石斛产业打造成霍山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霍山县石斛办主任李名海介绍,届时将在霍山石斛产业园区内引进10—20家深加工企业,培育3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